Pages

September 28, 2004

台灣高鐵

我一向用樂觀態度看事情,最近因為準備授課內容而戴上審視的眼鏡之後,發覺愈來愈多東西讓我看不過去,由樂觀轉為懷疑、懷疑轉為批評。首先來全民亂講一下台灣高鐵吧∼今天回爸媽家過中秋,晚餐前抓了點時間到街角的家庭理髮店打算把三千煩惱絲剪短一些。耳旁傳來鄰座客人與店員熱絡的談話,內容大致是他工作近況...

「最近怎麼晒得這麼黑啊!」
「工作要晒太陽啊∼」
「在哪工作?」
「高鐵某路段,才剛上工一個月...」

接著他們開始批評高鐵(大多是報章雜誌上提過的)∼

「...高鐵就是要快啊,結果現在十個站,才剛加速就要減速,根本快不了...」
「...高鐵票價很貴啊,聽說只比機票便宜一點...」
「...對啊,現在坐客運從台北到高雄也不過四小時,票價又便宜,真的有必要省那兩個半小時?」
「...我如果真的趕時間就去坐飛機...」

聽完這些街坊閒聊,我又再一次確定對高鐵的悲觀:「高鐵營運會有很...長...一段的悲慘時期」。當然現在討論“台灣究竟需不需要高鐵”為時已晚,因為明年就要通車了,所以我們就來預測高鐵營運之後的真實狀況會是如何∼

先不管眾所周知車站太多導致運輸效率降低問題,因為高鐵是高運量設計、加上營運成本,我假設它班次應該不多(絕對比台鐵少吧),接著票價和運輸特性(車站只設在都會區)會區隔乘客類型,中低收入、通勤族和學生需要的是票價便宜、班次多、短程(都會和郊區之間)、上下班時間高運量、但離峰時間中低運量的交通工具,所以他們不會是高鐵的主要乘客群;高階商務人士的交通方式不會因高鐵有太大的改變,照樣搭飛機、私家轎車、專人專車服務,所以他們應該也不會是乘客群之一;真正的客戶是需要往返北中南都會區的中階商務人員或中上階層人士、當然還有觀光客。我很好奇這樣的客戶群究竟有多少人,又有多少比例會頻繁利用高鐵?

高鐵車站的位置選擇都經過審慎評估與考量,不過究竟照顧到誰?高鐵新竹車站位於竹北,就新竹科學園區廠商來說,如果有客戶要從台北到新竹拜訪,你會建議客戶到台北車站搭乘高鐵到新竹後再轉乘計程車(或派車接送),還是請客戶自己開車(想想園區內停車的方便)?而且這樣算,自己開車的時間應該比搭乘高鐵快。

可以這麼說,高鐵路線、車站數量和位置都和台鐵重複性很高,唯一不同只有口號式的拉近南北距離。就短程(如台北-桃園)和中短程(如台北-新竹)來看,如果時間上差別不大、票價卻懸殊,我預測大家寧可利用傳統交通方式;就中程(如台北-台中或台中-高雄)來看,如果不趕時間,大家會選擇傳統方式,如果趕時間就不一定;就長程(台北-高雄)來看,真正趕時間的人一定搭飛機,因為班次可能都比高鐵多,不趕時間的人也許還是用傳統方式,或者搭高鐵試試看。這樣看來,高鐵要營運多久才能由虧轉營還在未定之天,我悲觀的認為應該式永遠賠下去,甚至會有一天需要政府出面接手或干預。

至於未來高鐵車站附近地段,不用想也知道已經住滿了懷抱理想的人們,當初干涉高鐵車站設置地點的某些人士和房地產公司已經荷包滿滿拍拍屁股走人,地方政府則窮於解決周邊交通和環境問題,而車站周邊的發展可能五年之內仍舊遲緩(除了房市之外),就如同許多近年來新開發的市鎮一樣(我實在應該效法美國公共空間計畫,來地毯式調查一下許多新開發案的荒謬設計與規劃、以及悲慘的現況)。

很多人懷抱憧憬的說∼「啊,想想未來從台北到高雄只要九十分鐘,簡直可以通勤上班了∼甚至會大幅改變台灣就業生態和地域觀呢!」除非藍領階級收入高到足以負擔每天兩趟國內飛機,否則這夢想有點遠;除了彌補政府傳統上重北輕南、以及南部人普遍心理上的不平衡外,對台灣整體經濟、生態、文化究竟有多少貢獻、衝擊,恐怕負面多於正面;就單純觀光價值來看,這不過又是另一個台北101的誕生。功過姑且不論,回頭想想:台灣南北不過四百公里,我們建設這麼快、這麼貴、而且不比飛機航線來得彈性的交通工具,而不先想辦法解決已經很嚴重的交通擁塞、停車問題,也不先大力整頓老舊殘破的都會區大眾運輸系統,這樣什麼都想拼第一、拼最怎麼樣的心態,能比大陸當年的全民大煉鋼高明到哪裡去?

當然,這邊唯一沒有考慮到的就是奇妙的台灣人,明明就是問題很多、很爛的東西,往往因為知名度高和愛湊熱鬧的心態,而來個一百八十度奇蹟式大復活。高鐵營運就有可能在第一年因為大家想試試看的心態而創下業績高峰,兩三年高鐵熱退燒之後,可能繼續有旅遊團和阿公阿媽團的光顧而絕地回春,這就要考驗台灣人不斷創造奇蹟的超能力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