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eptember 5, 2010

設計領域中學術界與實務界間的溝通障礙

閱讀過 Jon Kolko 寫的 On academic knowledge production 一文,不禁點頭如導蒜,這算是陳年老帳了。設計領域實務界總抱怨學術界不食人間煙火,整天幻想不切實際的想法、解決不存在的問題,業界真的想要的東西學術界又不屑一顧;反倒學術界對實務界沒有太多抱怨,原因是他們根本沒有打算考慮實務問題(笑)。近年來學術界與實務界之間已經有多次的破冰嘗試,我不清楚歐美的現況,但台灣建築業界倒是很積極的想和學界有實質互動,我所知道的原因可能有二:(1)在不景氣下尋求成長與創新機會,想開創自己的一片新藍海;(2) Me too 跟著別人做就對了。

肯德基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Michael Speaks 去年來訪時談到將設計理論、方法、媒介全部導向設計智慧(Design Intelligence)是未來融合學術與實務界最重要的方向,我完全同意。設計智慧融合知識與經驗,正好學界與業界各有一半的貢獻,然而實際上操作卻難上加難。以個人來說,知識和經驗融合為智慧的過程是在大腦中進行的,那換作一群人,這顆「大腦」在哪裡?由誰來擔任?或者每個人的大腦都要參與這個群體的智慧建構過程?這時候,學界和有理想的建築師們就該責無旁貸,站出來擔當大任。

為了學界和業界能充分溝通與整合,學界要放下身段、不做無謂而缺乏建設的批判、多了解世界的真實面貌,而業界則要放下成見、充分與學界分享資源、培養遠見、切莫惟利是圖。看似老生常談,光談當然沒有用,而是要去「做」。

註:Jon Kolko 是青蛙設計公司(frog design)副創意總監,同時也是奧斯汀設計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