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December 24, 2008

Jeff 分享他在 ETH 洛桑分校發展現況

好久不見的 Jeffrey Huang,還是如此英俊挺拔,身高190令人好生嫉妒。講話還是一樣靦腆的吞吞吐吐,不過能看到他實在太高興了。離開 GSD 後到 EPFL(瑞士聯邦理工洛桑分校)擔任 Media and Design Lab 主任,回到自己生長的環境,他在發展上的確自在許多。令人眼睛一亮的是他主導下的瑞士銀行合作案和興建中的 EPFL Rolex Learning Center,怎麼可以那麼有錢啊(泣)。

December 20, 2008

2008綠色科技與永續建築創新學習營--大阪篇(未完成)

這是工研院2008年辦的第二次參訪活動,我和三位學生 Alan, Kai, Ziru 很幸運、也很曲折的搭上這班順風車,才有這趟難得的旅行經驗。這種正式的參訪活動與一般個人旅遊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參訪前要做功課、參訪中要用心看(還要分組討論)、參訪後還有成果發表會,得像個小學生般認真學習、努力寫報告呢!如果自由行是無壓力旅遊,這趟參訪應該是高壓力旅遊。

什麼?穿西裝打領帶!
出發幾天前一通熱心的電話提醒我「因為是正式參訪活動,參訪行程的前三天請記得要穿深色西裝」,言下之意是前三天比較正式,後兩天可以隨便囉?衝著這個提醒,趕緊跑 La New 去愛用國貨一番,再從衣櫃搜出束諸高閣的西裝外套,終於湊出一套像樣的行頭。要不要繫領帶呢?衣櫥裡的領帶都是旅行帶回來的裝飾品,捨不得用;要不要改用領結呢?算了。還是一身黑走天下最省事。

CEO & CKO
抵達關西機場後隨即在巴士上開始行程說明,一面用著漂亮而美味的壽司便當,一面聽張總說明分組狀況。當宣布到我是第三組CEO時,嘴裡的壽司飯差點變成前座 Kai 頭上的點點繁星。我大概還活在自強活動、辦聯誼的時代,只知道組長、組輔之類的職稱,此時組長變CEO,副組長變CKO,完全不能適應,我們Eco-City不是要解決高壓高齡族群問題嗎?怎麼馬上給我壓力這麼大的頭銜哪~還好每組扣掉CEO和CKO,組員也只有兩人,一整個放心。

(一直沒有好好把這篇文章寫完,殘念~)

擁抱光線的公共客廳
位於大阪市郊東南方的和泉市政中心,

五十棟實體屋任你選--千里住宅公園
蓋一棟自己家要多久?三年?免!三週!

晃悠晃悠的晚餐
MOSAIC

銀杏樹海 中的 Intex

如帝王般居高臨下...

對高齡者的尊重與關懷--Ageless Center

環保科技展示中心--ATC ECO

大船入港 & 愛情的鎖鏈--ATC

那不是Ando桑的Suntory博物館嗎?

啪那搜你庫

花様 ka-you 西梅田店

December 6, 2008

不跟 IIS 玩了

過去幾年被 Linux 上 Samba 設定的繁複所困擾,因而決定改採 ActiveDirectory 做群組管理。這個學期初趁著主機掛點,就以 Windows Server 2003 恢復大部分網路服務,包括網站與內部檔案分享,等於再給微軟一次機會。

原本以為 Windows Server 安全性應該會比五年前大幅改善,不致重演當年在哈佛大學 CDI 遭遇的管理痛苦。想不到近一個月來 IIS 網站仍然連續被駭,即便我自認為防火牆、防毒軟體、AD群組安全設定、檔案系統權限設定都 OK 了,但似乎都無用武之地。我想問題不在於防範措施有多少,或者管理員知不知道該如何修補漏洞,而是 Windows Server 整體架構和設定上,有太多介面缺失和語焉不詳的地方,更不用說在系統安全性上的先天體質問題,讓管理員無從確定防範機制到底有沒有作用、或者機制間彼此的 關聯性。這裡面最弱的環節(讓人想起好看的節目 The Weakest Link)是 IIS,也許是我的成見吧,IIS 一開麻煩就來。

December 2, 2008

因為愛瘋改種花

等待許久之後,終於等到愛瘋,以下是我留給○傳的道別信,惡搞一下。

親愛的○傳,

與你相處五年以來,我最懷念前兩年的你儂我儂,
雖然後來感情漸淡,我仍少不了你在身邊。

最近我的心因愛瘋而悸動,我不得不選擇去種花,
我並不愛種花,也不想離開你,但誰叫你不讓我愛瘋。

你一聽說我要去種花,找藉口不讓我走,
我遲疑五秒鐘,還是毅然離去。

別難過,○傳,你是個好伴侶,
兩年後若種花不順利,我也許會考慮回來找你。
但請記得,我即使回來,我 . 還 . 是 . 愛 . 瘋。

November 30, 2008

何謂 Living Lab?

只是筆記~
參考原文:What is a Living Lab?
參考文章:
Towards a Service Paradigm: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Innovation 2.0 Modes
http://www.grchina.com/mobility/lab/ems2009-for-comment-only.pdf

November 20, 2008

圖書館與機器人

從自動化工廠、自動化停車場等機器人科技得到靈感,圖書館也開始引進類似的技術,協助圖書館藏的管理:
British Library's automated storage system unveiled
Robots used at £26m British Library store

September 20, 2008

當最重要的伺服器掛點...

因為經費限制,一直沒有機會規劃出負載平衡、任務平衡、且低風險的伺服器群。所以至今所有規劃都會有重要任務集中某部伺服器的現象,例如一部機器得肩負 PDC + Samba + DNS + Web + MySQL + SSH 多重任務,要命。果然,三年來從未出狀況的 IBM 伺服器在幾天前無預警掛點,而且是硬碟壞軌的嚴重掛點。也就是說,敝單位在網路上消失了!

當下只有兩條路:(1)緊急找出問題進行修復、(2)啟用備援系統。因為時間急迫,只能選(2),不過哪來的機器啊?手邊只有廉價古董機一批,沒有一部可以上戰場。於是緊急 call 廠商調來兩部低階 server,立刻擔負起 PDC 和 BDC,對,這回學乖要增設 BDC 了。

重設的過程繁瑣而充滿挫折,因為連系統都從 FC1 換成 WS 2003 了。過去 FC1 用的很沮喪,系統升級太頻繁,我們裝 FC1 不過才一年就被拋棄,因為已經發展到 FC3, FC4 去了;另外是為了跑 Domain Controller,Samba 設定極其複雜、到處碰壁;最慘的是,已經找不到懂 Linux 的人來接手,所以所有大小事都得我親上火線。為了顧及健康,還是忍痛改用 WS 2003。為什麼忍痛呢?雖然 WS 操作介面比起 FC1 來得友善,但裡頭的設定真不是普通的囉嗦和腦殘。

April 11, 2008

VR cave 救火隊

圖書館前廣場搭起一圈帳篷,校園四處都是園遊會攤位,窗外傳來震耳欲聾的音響測試聲,熙來攘往的學生臉上洋溢著輕鬆愉快,原來...明天是校慶日。往年校慶日,各個系所都挺冷清的,今年卻很不一樣,各系所活動滿檔,不是校友餐敘就是成果展示,原來...今年十月就是要命的系所評鑑,大家皮繃的很緊。咱們單位的校友們忙事業、忙研究的,大概週末不會有空;週末有空的,大概是賦閒在家或人在國外的,也不會出現;在校生每個月有一次的 happy hour,已經很有革命情感,校慶日還是讓大家輕鬆輕鬆,所以沒廣發邀請函。也許明天就當校友家屬混在人群中玩玩。聽說有一組橫跨五十米的噴水造景,雖然不知道象徵什麼,我卻很好奇它噴起水來會是什麼景象...只要起個風,周邊觀眾就全濕了吧。

下班時間一到,正打算收東西逃離重低音的騷擾、回家跟 zack 玩耍,不料電話鈴響、是 AW 來電求救,發生狀況了~發展館 VR cave 5 & 6 號主機出問題!頓時心中暗自叫苦...老天,我還想回家吃晚飯呢。

VR cave 真是個麻煩的系統,六台投影機、七部電腦、兩台液晶螢幕、三面反射鏡加背投影玻璃,中間只要有一個環節出問題,播放的效果就不及格。今天出狀況的 5 & 6 號主機,是因為前幾天有同學拿來做論文實驗,更改了驅動程式和系統設定,導致全螢幕播放不正常。這裡我就要埋怨一下 Asus 了,除了要用 nVidia 原廠驅動程式,竟還要疊床架屋推出自己專屬的 Asus Splendid 和 OSD 技術,整個顯示設定和效能有說不上的怪,而且還和 webcam 驅動程式相衝(所以學生才會將他移除,導致播放問題)。所幸顯示卡驅動程式重新安裝之後,系統就恢復正常播放,頓時鬆了一大口氣。後來額外多花了半個小時將投影機舊燈泡換掉、校正,才放心的離開。

下回真要考慮換用 blade server 了,否則這樣搞機器真是虛耗生命。

東海倫大巴特雷數位建築設計營

Marcos & Marjan 繼三年前的逢甲工作營後,今年(2008)應東海之邀再度來台,舉辦「雙馬組」數位建築設計營(今年的「馬」特別多)。對象以大學部學生為主,時間拉的蠻長的,有十天之久(年邁的研究生撐五天應該就掛了吧)。

幾個禮拜前時間就被浩修預約下來要參加設計營成果展和座談,我對這種活動原本就感到興味盎然,想當然爾一定答應。成果展最令人震撼的當然是大量的雷射切割模型,以及廠商阿莎力幫忙切割的大比例城市紋理模型,美中不足是學生對於雷射切割都是初學,尚未脫離2D思維,所以大多數模型都像是地形模型般層層堆疊出來。雙馬的講評分享令人玩味再三,台灣學生的critical thinking和實務能力真的要再加強。總而言之,每次工作營無論過程和成果是否令人滿意,論收獲大家都是贏家,只要認真投入,都值得鼓掌。

April 10, 2008

升級Leopard

Mac OS X 10.5.2 已經推出,表示我這個科技保守派跟進的時機到了,其實有兩個動機:一是為了用 OmniGraffle Pro 新版的功能;二是竹子的一句話「你升級Leopard了沒?想試試看iChat遠端簡報功能」。好吧,就來升級。

兩天前的晚上,花了將近兩個鐘頭將主要檔案備份之後,再花一個鐘頭完成升級。升級後適應新環境是一回事,系統沒出問題不表示一切無恙,我相信會陸續發生一些小問題,就在此記錄這些問題和解決辦法。

Comments:
- 非常喜歡新的 iCal
- 升級後系統會忙碌一段時間,進行 Spotlight indexing,就讓它專心跑完吧,這段時間系統當然會頓頓的。
- 原先擔心的 Max/MSP 相容問題並未發生(原廠表示尚未支援 Leopard)。
- OmniGraffle Pro 5 新增的 Graphviz 排版引擎和貝茲曲線果然讚!
- 還不習慣用 CoverFlow 瀏覽檔案。
- Office 2008 整體反應速度還是慢。

Issues:
- 螢幕頂端主選單列的半透明並不討喜,欲關閉該效果,可至 System Preferences > Desktop & Screen Saver 中將Translucent Menu Bar 項目取消。
- 網路設定中的 WINS 設定無法儲存。Google後確定是系統小bug,複製或新建一組 Location 設定即可。

April 6, 2008

太陽劇團明年一月來台

這真是個令人驚喜的消息!時報集團經過兩年洽談,終於邀請到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來台,預定自2009年一月起演出60場,地點在台北士林科學教育館旁廣場。有興趣的朋友們、太陽劇團的粉絲們,繃緊神經、拿出信用卡(或者派小朋友們出場)搶位子啦。

April 2, 2008

右腦與左腦的真實差異

透過各種資訊管道(尤其是專業成長、幼兒教育等),一般人都有個認知,就是:左腦主理性與邏輯思考、右腦主創意與感性思考,這大致上是對的,但難道我們對大腦的認識僅此而已?上述各種資訊來源對於大腦的解釋各有不同出發點,也難以歸納出統一的說法。究竟對於左右腦的區分,有沒有更簡明、更科學的解釋呢?我心中的一絲疑惑,在聽過神經解剖學家 Jill Bolte Taylor 博士在 TED 的一席演講後得到了滿意的答覆,不僅如此,我是眼角帶著淚水聽完她的演講。TED 的演講場場精彩,但能夠以生命熱情感染全場、讓所有聽眾起立鼓掌的演講者屈指可數,這是所有熱愛生命、對腦科學充滿好奇的人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場短短十八分鐘的生命之旅。

請點選連結前往聽講 [TED Talks] Jill Bolte Taylor: My stroke of insight

Taylor 博士演講最令人動容之處,就是她親身經歷中風後大腦機能喪失、以及花費八年逐漸復原的經驗,這讓她透徹了解左右腦的祕密、以及徹底讓她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其中她說明左腦與右腦的差異的部份,難以用中文精確翻譯她充滿情感與生命力的語句,只能請大家親自聆聽。其大致的意思就是:右腦是平行運算單元,主感官,也就是感應與感性表達中樞,讓我們具備與自然萬物融合的思惟能力;左腦是序列運算單元,主理性、邏輯和語言,也就是判斷、決策與理性表達中樞,讓我們具備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惟能力。

不需要研究過醫學與心理學、或者背誦各種教材,指不過經過這場短短的演講,我已經很有非常深刻的兩個體認:

1. 兒童與生俱來就有快速發展的右腦(感官與本能),而左腦是經過學習、透過經驗慢慢成長的,可惜在過度壓抑右腦的社會壓力和教育體制下,逐漸成為強勢左腦、被壓抑的右腦。這說明了這個社會出現的種種問題,以及未來在教育上迫切需要改善的方向。

2. 就智能障礙或中風病人來說,大腦機能的障礙,代表某種能力的喪失,也因為大腦其他部份的機能會進行彌補,所以某種能力會相對增強。我們應該對智能障礙與失智老人有更多的關懷與尊重,他們其實正處於一種我們無法理解與感受的世界中,那可能是痛苦、也可能是快樂的世界,只要讓他們與這個世界保持連結,我們就不會失去他們,甚至還能發掘他們被增強的能力。

Blogged with the Flock Browser

March 25, 2008

全速前進,進軍科隆!

一掃前些日子可能斷炊的陰霾,神祕的 "S-chatten" 計畫終於獲得長官書面奧援,得以全速前進!加油吧,夥伴們!

March 23, 2008

我是什麼顏色?

我們總愛用顏色區分族群,「是藍的還是綠的?」變成口頭禪,撥下紛爭的種子。華人社會,尤其是台灣社會,有一個令人不安的傾向,就是極端分化和對問題過度的簡化,結果讓我們全民弱智化。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台灣連續劇裡面只有好人和壞人,好人就一定溫良躬簡讓、受盡欺侮,壞人就一定是獐頭鼠目、做盡壞事;新聞記者文字能力的退化和發問的膚淺,凸顯簡化和單線式思考的嚴重問題;對於事件只注重辛辣、勁爆、煽情的內容,身邊的平常人平常事都不再引起注目,只等著被腥煽色的刺激,民眾自己幾乎喪失主動尋找問題的能力。

台灣社會就像早期電腦的數位世界,凡事只有 0 和 1。對外界的感知是數位化的,所以訊號高於門檻就有,低於門檻就沒有;對事物的決策也是數位化的,所以只有對和錯、有和沒有、要與不要。雖然電腦已經發展出各種處理模糊與連續資訊的方法,我們仍然像是一群頑固的老古董電腦,拒絕升級。

用顏色區分政治傾向,我們對於身邊原本不具立場的顏色就被賦予了政治義涵,結果衣物用品都成了宣示個人政治偏好的代用品,顏色何其無辜?而原本色彩繽紛、色域廣闊的世界,竟然只剩下屈指可數的顏色是有意義的!人類眼睛能夠接收無數的顏色資訊,而我們的大腦選擇只看藍綠,對人類何其不幸?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顏色,那應該是一輩子色彩繽紛的組合,不應該被一個顏色標籤給綁住了。

小時侯白中泛黃的大內衣、門前樟樹的綠、小學制服上的橘黃和書包的墨綠、太平洋的深藍、東部晴朗天空的漸層藍和捲積雲的白、南迴公路和省道上灰黑的柏油和飛揚的黃土、中學制服的淺藍和女生制服的粉紅、木棉花耀眼的大橘紅、都市水泥叢林的灰、鐵皮屋的灰藍、帳篷塑膠布的藍白相間條紋、電子花車的五彩裝飾和亮片、媽祖出巡的紅、警察伯伯的深藍、老爸身上西裝的黑、過年寫春聯的紅底黑字金邊、...如此點點滴滴,那都是我的顏色。

March 20, 2008

Michael Fox 互動建築工作坊

電腦輔助建築設計(CAAD)從製圖、動畫、模擬、運算、知識庫、物件庫、專案管理,慢慢的從被動輔助到發展獨特的主動支援角色,演進到最近的參數式、演算法、有機體、衍生式等建模方法,已經將建築設計的範疇拓展到一個美麗新境界,就是能夠透過數位科技快速引用不同領域的觀念與技術來提升各種可能性(前提是:只要建築師願意跨越心理上的鴻溝)。然而追求夢想與本性叛逆的人類不以此滿足,於是建築設計開始出現各種跨界類型,包括:媒體建築(media architecture)、資訊建築(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 infotecture)、互動建築(interactive architecture)、具反應能力的建築(responsive architecture)、機器人建築(robotic architecture / robotecture)、動力建築(kinetic architecture)、聲音建築(audible architecture)、數學建築等。這是個很夯卻門檻高的議題。

這次 Michael Fox 能來舉辦工作坊,簡直是讓我們醍醐灌頂,對於互動建築的認識又前進了一大步。Fox 原來是 MIT Media Lab 動力設計小組(Kinetic Design Group; KDG)創始人,目前在加州理工學院 Pamona 分校建築系任教。他所介紹的「互動」不是人機介面狹義的互動,而是偏重機械性與實體物件的互動,純粹的 Physical Computing,所以微控制器、感應器、伺服馬達都成為這群實習建築師的建材了。

工作坊原本就是極度疲勞、極度亢奮的學習過程,曾經參加過營隊或救國團活動的人都知道,那種又疲累又亢奮的感覺。尤其還要動腦寫程式、抓蟲、組裝齒輪機構,真是好玩到一種境界。

March 15, 2008

次世代圖書館建築展+論壇

NextGEN Library 建築展在交大浩然圖書館風光開幕,這應該是圖書館一樓大廳首見的另類展覽,完全不用展版,而用很「建築」的方式處理展場,非常特別!


次世代圖書館是建築界近年來熱門的設計議題,然而如何能夠引起一般人的興趣與參與,卻是決定該議題是否能夠產生正面漣漪效應的關鍵,所以選在圖書館辦展覽,算是直接的管道。未來如果能持續類似議題的操作與討論,充分將建築專業觀點和公眾意見公開討論,也許有一天,台灣會出現自己的「西雅圖公共圖書館」。

February 28, 2008

228玩mocap

透過小道消息告知,機械系新添購mocap(Motion Capture)設備,特地跑去觀摩。這套設備利用遠紅外線追蹤受測者身上的反光球,記錄肢體運動狀態後對應到骨骼肌肉位置,主要用在生物力學(biomechanics)研究,由於 fps 相當高,我心裡充滿著應用在設計與虛擬實境的綺想(笑)。

February 26, 2008

Happy Hour: 從 Robert Aish 跳槽 Autodesk 談數位建模工具之發展歷程與趨勢預測

對一則新聞標題的反應,可以知道你的領域知識和經驗夠不夠。試試這則新聞:「Robert Aish 跳槽 Auodesk」。有反應嗎?

是不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再寫長一點:「GenerativeComponents 之父 Robert Aish 退休後跳槽 Autodesk,造成業界震撼」,這樣有感覺了嗎?還是一片霧茫茫?很多人都知道 Autodesk 是軟體公司,專精於 CAD 和電腦動畫,但什麼是 GenerativeComponents?那 Robert Aish 又是哪號人物?這則新聞究竟牽涉了什麼專業領域和可能衍生出什麼議題?我想,除非是電腦輔助設計界從事前瞻研究和應用的人,大概很難有「震驚」的反應吧。

這是個很長而且錯綜複雜的故事,就長話短說吧。

在 CAD 發展歷史上 Bentley MicroStation 和 AutoCAD 都算是長青樹,在業界各有不同擅長領域。Bentley 產品線著重於橫向整合,從工業CAD、建築設計、管線配置、廠房規劃、專案管理、都市計畫、道路系統、GIS、土木工程、結構工程、水利工程樣樣通吃,所以全球跨國工業、政府單位、大型事務所幾乎都是 Bentley 產品的天下。廿一世紀初,追求建築元件智慧化、建立產業資訊交換標準的 BIM(建築資訊模型)概念興起,帶動新一波 CAAD 革命,2002-2004年間專攻建築設計的 ArchiCAD 宣告完全支援 BIM,隨後 Bentley MicroStation 也迅速加入支援行列。然而,自 1990 年代中期之後,有另一波革命性的 CAAD 技術正在悄悄萌芽,那就是參數式建模法(或稱參數式設計、關聯式設計、或衍生式設計),將建築元件(含幾何形體)之間的相依性與關連性納入管理,使得設計原始構想得以保持彈性,即使在設計後期也能夠回溯修正早期構想,而不需要花費重複設計的時間與人力成本。對建築師而言,這是電腦設計流程的大解放。

有工業設計背景、人機互動博士學位的 Robert Aish 首先看到了物件導向科技運用在開放式設計流程的可能性,他應聘於 Bentley 擔任軟體工程師,開始醞釀一個架構在 MicroStation 平台上的衍生式設計環境,即為 GenerativeComponents,簡稱 GC。經過一番研發、測試,以及公司內部的運作(例如讓長官和同事們從懷疑、猶豫到支持),Aish 終於獲得初步成果,GC 於 2002 正式進入 beta 階段,開始與建築師事務所與大學進行合作與試用。經過幾年的奔走與推廣,愈來愈多事務所和學校採用 GC 作為自由形體設計工具,GC 也才終於在 Bentley 大家庭中獲得扶正,於 2007 年正式成為產品線中的一員,宣告問世。

補充一下:SmartGeometry.org 是推廣 GC 的組織,辦了不少研討會和工作坊;另外,你也許想看看 Wikipedia 上 對於 GC 的解說

可惜的是,在研發初期 Bentley 內部過於低估 GC 的潛力,以致於投入的研發資源不足,再加上其他因素(官方說法是 Aish 因其他規劃而退休),導致 Aish 出走的事件。據稱 Aish 不斷鼓吹、說服公司與客戶 GC 的潛力,卻收穫有限,實在是因為 GC 的概念太過前衛,當年很多人無法想像它應用的可能性。Aish 宣布退休後,Bentley 雖然試圖力挽狂瀾,投入足夠研發人力保證 GC 未來研發與維護,但是「GC 之父」的出走,實在傷害很大。尤其 Aish 的新東家竟然是死對頭 Autodesk,這下就讓人有非常大的聯想空間了。

大家一定好奇 Autodesk 究竟在打什麼主意?要在哪個產品線讓 Aish 發揮他的能力?是老舊的 AutoCAD 平台或者後起之秀 Revit?還是根本跳過建築這個環節,直接投入 Maya or 3ds Max?或者根本另起爐灶,再開新產品線?普遍猜測是 Aish 會投入 Maya 或 3ds Max,推出類似 CINEMA 4DMoGraph 這般衍生式設計工具,也有不少人看好 Revit 中參數建模工具的後勢。當然,大家也仍然關心 Bentley 要怎麼讓 GC 順利成長茁壯、受到廣大客戶群的關愛,除非 Bentley 仍然認為 GC 的潛在用戶只是小小眾,否則這會是個不小的危機。當然,靠著過去打下的基礎(客源和知名度),短期內 GC 仍會持續吸引不少的粉絲。

最後,提供一些媒體評析和報導:

亂評完畢。

February 15, 2008

正式上工一年以來...毫無建樹

二月一日,距離轉換身分成為專任工作已經屆滿一年,真是個大日子。回顧過去一年來的紛紛擾擾,大事小事雜事一大堆,就是自己的正事辦了沒幾件,書是教了一些,但該做的研究、該寫的論文幾乎掛零,眼看六年大限只剩五年,未來卻還有將近一年的時間要耗在系所評鑑、每年有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要忙頂尖大學計畫,扣掉吃飯睡覺,天曉得能有多少時間精力來忙自己的事情?看來只能犧牲睡眠了吧,哀哉~ 看到本文的同儕們,加油吧。

February 12, 2008

整個過年都是Wii

親戚過年聚餐玩Wii,回家玩Wii,連老爸七十大壽也是Wii,整個過年都是Wiiiiiiiiiii....

唯一跟別人家Wii不同的,是我們家有Wii Fit,新鮮東西特別惹人愛,小朋友大朋友搶成一團,大呼小叫「怎麼我的肥胖指數這麼高?」。另外,由於大家全部自備Wii Remote,所以遙控器很充足,多人對戰模式很豐富,哥哥對弟弟、姊姊對妹妹、媽媽對三個小孩,這時候輩份完全放一旁。Zack倒是玩跑步遊戲非常快樂,也逗到大家笑成一片。

February 11, 2008

宏碁數創營又來了

大約每隔一兩年就會接到宏碁數創營的演講邀請,我總是樂於跟小朋友們分享數位創意的心得。當年宏碁數創營是在交大與宏碁共同創立的數創中心成立後,所舉辦的中小學競賽與推廣活動。現在營隊已經不再由數創中心主辦,而是交給大學生來籌劃執行,辦活動不是件簡單的事情,能夠每年順利舉辦營隊,我不得不對交大學生們的熱情與能力,以及宏碁願意每年贊助這個活動的心意,衷心感到佩服。

回頭看看數創營的活動內容,七年了,學生的創作類型和使用的工具愈來愈多元,技術上的進步不可同日而語。不過,所呈現出來的作品內涵,卻僅止於身邊人事物以及熱門話題的關心,極少具備大視野、文學、歷史、或特殊議題的關注。其實以上的感想,與其說是對孩子們過高的期望,倒不如說是對指導老師們的期許。

指導老師在孩子們選擇主題和工具上,必然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參加競賽當然都要和每年的活動主題相關,但不必然非要趕上流行話題的列車不可,應該還有更多更不一樣的想法與作法。把獲獎、得名擺一邊,做一個真正值得做的題目,我相信更能獲得評審委員的青睞。

January 11, 2008

到明道大學交朋友

既然小黃很有誠意的邀我參加明道數位設計系的工作坊成果展,當然一定要出席。結果人算不如天算,我和小黃兩顆頭腦還是搞錯時間,一路狂飆(後來還收了紅單!)才終於趕上...閉幕典禮~ 幸好還有時間把學生作品大致看過,後來系主任還大方請吃飯,真是羞愧的很,我根本是來白吃白喝的。

餐敘時和遠道而來的 Jerry 和 Joanne 還有何主任等老師們聊的很愉快,在新媒體、娛樂、設計的跨領域應用上,大家都是熱血澎湃啊。


工作坊網頁:Sense Machina

此次工作坊共分五組:機器家庭(Cyborg Home)、互動空間(Interactive Space)、進化義肢(Posthuman Prosthesis)、未來娛樂(Future Entertainment)、未來通訊(Future Communication),講師陣容堅強,除了澳洲進口的 Jerry & Joanne 之外,何宏文主任、陳合成、郭致良老師、還有自己人勝誠、英修、文禮,這麼多老師大軍壓境,想必學生們的壓力一定很大。各組的設計與實作雛形都很有趣,即使整體來說在內容和技術上略顯青澀,但就大學部學生而言,能在短短五天有這樣的成果,誠屬不易。最重要的是能獲得 Learning by Doing 的經驗與樂趣。

January 7, 2008

Happy Hour: 我們只不過是動物

以下文字是今年一月份 Happy Hour 我所講述主題的摘要文字,主要是最近幾年對於關係模式(Pattern of Relationship)的興趣,以及閱讀過「The Social Atom(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的心得(這是本非常棒的書,每個人都應該仔細閱讀)。
----
無論在野生自然環境或人群聚集的都市環境中,我們都會發覺許多隱然存在的規律性,那不是律法與制度,而是一種自然的秩序與驅動力。在人類社群中,人們很自然會形成各種群體(膚色、種族、地理區域、年齡、工作、喜好等)。由於群體是個體的集合,為了了解群體,我們往往很直覺的想先研究個體,接著我們會發現個體實在太難以了解,反倒是群體行為還有跡可循,這和野生動物的群聚行為大致吻合。往水池裡撒入飼料之後蜂擁搶食的魚群,和飢餓許久的學生們看見整桌的pizza時所表現的群體行為,其實非常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身為人類總是要顧及禮讓)。


動物群聚的本能是為了自我保護、追求自身利益。推舉領袖的行為雖然看似與追求自身利益相左,但卻是集體決策之下的產物,用以追求群體利益,在此狀況下,個體利益便會獲得一定程度的保障。動物之間的合作與追求自身利益也看似無關,但如果合作掠食所獲得的利益遠大於獨自掠食,這時候合作就變成必要了。

群聚也會同時形成族群隔離現象,除了少數政治力與種族意識操作下的族群隔離(這只有人類會發生),多數隔離其實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這是「西瓜偎大邊」的道理。當個體聚集成為群體後,常發生很多不可思議又有趣的事情,例如幽靈塞車現象,明明沒有發生車禍卻發生嚴重塞車,其肇因也許只是某個人多踩了幾下煞車,後面的車輛經過連鎖反應後就塞住了,常開車的人一定很有經驗。

群聚效應有一種很可怕的現象:情緒感染與擴大作用,也就是在運動會、狂歡、熱門演唱會、抗議、暴動中所呈現出來的群體行為。愉悅情緒的感染是我們所樂見的,如果換作是仇恨與報復,就會變為暴動或戰爭中的屠殺行為,或者轉變為恐怖的「我族中心主義」。即便是快樂的情緒感染,也容易產生狂亂與激情、過動與偏執,稍加不注意就會失控。這些群聚現象的個體所表現出的智慧其實很簡單(或者說智慧不高,哈哈),不相信的話自己去觀察各種群體活動、群眾運動、造勢活動等,肯定有趣。

人類觀察星象的歷史十分久遠,以火星為例,過去人們總認為火星在天空運行的軌跡十分混亂,但哥白尼分析火星軌道資料並大膽假設,發現其實軌道十分單純--火星只不過是繞著太陽運行,這是典型的「複雜現象背後的簡單事實」。這也是近年來社會學和經濟學熱門的觀點,群聚現象包括群聚組織和行為模式,人類社會如果是一個大型的群體,個體就是「社會原子」,這些原子之間的交互關係與效應,便可用社會物理學加以研究,例如人潮移動時所呈現的流動現象,即符合自然界的粒子運動。在化學上,我們知道碳原子就是碳原子,但是當碳原子以不同的方式組構(也就是關係模式),便會形成截然不同的物質,我們稱作碳的同素異形體(Allotropes of Carbon),包括:鑽石(Diamond), 石墨(graphite), 六方碳(lonsdaleite), C60, C540, C70, 無定形碳(amorphous carbon)和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等。

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軌跡、特徵都很複雜,但只要我們夠敏銳,都能察覺出豐富的訊息。上述人潮流動的例子,最經典的算是 Helbing 對於人潮中分流與動線的研究,他甚至可以用程式完整模擬人潮流動,而他並不需要事先了解人潮中每個人的知識背景或者心裡在想什麼,因為此刻他們都只是社會原子,依照直覺的反應在運動。

英國哲學家懷海德說道:「科學思想的目標,是在特例中發現通則,在無常變化中看出永恆不變」。群論(Swarm Theory)便是一門研究群體行為與現象的科學,跨足傳統的科學與人文社會領域,就像蝴蝶效應中所論及的非線性或動力系統(non-linear and dynamic system),一個細微的變化,將會招致巨大的改變。可以這樣說明:有兩個相關的事件 A & B,事件 A 發生之後影響了 B,事件 B 回過頭來影響 A 造成更大變化,如此累積影下來,勢必成為巨大的改變。股市行情的震動、橋的晃動、麥克風與喇叭間的回授(feedback)效應都是具體例證。

古人的智慧已經告訴過我們這些道理,成語中常見的:順水推舟、船到橋頭自然直、不抵抗就加入、物極必反、富不過三代、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等,都是智慧與經驗的話語。人自以為偉大,卻經常忽略了一個事實:我們還是動物,脫離不了動物性本能的反應。感性、理性與好壞無關,關心、善意、利他、犧牲、固執、偏執、貪婪、自私、謊言、詭計、殘暴都是動物性本能的延伸與放大,姑且讓我隨便給個數字,我認為人類大腦中原始本能佔了絕大部份,包括情感、感性的部份,佔了 95% 以上;剩下不到 5% 是理性思惟和推理能力構成的一層薄殼,就是這層薄殼讓人類擁有了發展文明的能力。我們千萬別妄自菲薄,95% 的原始本能不會憑空消失不見,那雖然是支配我們各種豐富情感與創意的來源,卻也是長久以來被我們試圖抹除與否認的部份。我們必須認真看待自己動物性本能的部份、也持續開發理性的部份,不要再妄想人類是「純理性的動物」,這句話基本上是矛盾的,既然是動物,就不會是純理性。

We are animals. We can't be purely r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