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Architectur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Architecture. Show all posts

November 23, 2010

台灣塔: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此次台灣塔國際競圖,來自羅馬尼亞建築師 Stefen Dorin 的作品「漂浮的瞭望(Floating Observatories)」獲得評審青睞,大膽前衛的齊柏林飛船式的漂浮氣囊,令人不禁產生許多浪漫的幻想。Dorin 提出多項充滿未來性的創新構想令人耳目一新,擺脫了形體操作的窠臼、以及高層建築設計的傳統思維,大膽將高科技與活動式建築的概念融入。整個台灣塔可以說是博物館(城市願景館)、都發局辦公室、瞭望塔、齊柏林漂浮氣囊、垂直風力發電塔、太陽光電塔的集合體。這樣獨特的作品在眾多提案中很「跳」、很有話題性,如果換作我是評審,肯定也會投他一票。

不過,當我看到媒體報導與競圖文件,大家都很認真的討論要把台灣塔建造起來,不禁納悶了起來~ 總工程經費40億、民國104年六月完工、施工與驗收期只有短短的2年?這不是開玩笑吧~這樣特殊的建築物,我以為是400億經費、民國114完工才有可能完工,不是嗎?

October 16, 2010

AutoCAD 2011 for Mac 有什麼不一樣?

下載畫面
當初聽到 Autodesk 官方宣告說 AutoCAD 2011 for Mac 是全功能版、而非陽春版,著實令人興奮。昨晚 AutoCAD 2011 for Mac 正式在 Autodesk 教育社群(Autodesk Education Community)推出後,趕緊下載來安裝,並測試其差異性。畢竟作業系統不同,部分在 Windows 版的原生功能並未移植到 Mac 版,幸好大部分 AutoLISP 都可以正常使用。

在官方文件 2011: What AutoCAD features are not available in AutoCAD 2011 for Mac 中詳列了50餘項尚未支援的功能。老實說,不少欠缺的項目雖然可以理解,數量也不算多,但因為其中若干功能十分重要,仍然感到可惜。Autodesk 此次展現驚人的跨平台開發速度,令人鼓掌叫好,也希望 Autodesk 能加把勁研發這些功能的跨平台移植或替代方案(這方面 Rhino 開發中的 5.0 版就很有誠意,見另文說明)。

好久不見!AutoCAD 2011 for Mac 登場!
摘錄幾項 Mac 版尚未支援的重要功能:
  • 3DWalk, 3DFly and animation 立體瀏覽與動畫
  • Action Recorder and playback of Action Macros 錄製與播放巨集
  • dBConnect and Datalink 外部資料庫連結
  • DGN, DWF, FBX, WMF 格式
  • Digital signed drawing 圖檔數位簽署
  • Digitizer 繪圖版
  • OLE 物件
  • Password protected drawing 圖檔密碼保護
  • PDF underlay 以PDF圖形作為底圖
  • Point cloud 點雲
  • Tool palettes 工具版
  • VBA 程式開發
  • Visual LISP 編輯器
其他差異處(摘錄):
  • 大部分 AutoLISP 指令和功能都可以使用,欠缺 Windows .NET 和 DCL 對話框支援。
  • 大部分 ARX 指令與功能都可以使用,但不包括 MFC 和 .NET 支援。
  • 只有一個工作空間(workspace)
  • 無法建立照相機物件
  • 貼圖材質無法編輯或新增,也無法調整貼圖方式
  • 彩現選項有限
  • 紙張大小在 Windows 和 Mac 版上參考方式不同
另外,AutoCAD 2011 for Mac 的硬體要求較高,我那三歲大的 MacBook Pro Core 2 Duo 2.4GHz/4GB RAM/256MB GeForce 8600M GT(型號MacBookPro 3,1)已經不在硬體建議清單中,跑起來稍顯吃力,有幾個動作卡卡的,例如畫面平移(Pan)、彩現、材質等。

對 AutoLISP 情有獨鍾的話,左下方命令列原本只顯示一行字,將其展開後,便可顯示多行,有助於 LISP 函數定義。在尚未內建 VisualLISP 編輯器之前,只好將就用外部文字編輯器,如 TextMate

其實我對 AutoCAD 的記憶是博士研究時使用的 2002 & 2004 版,當時使用 VisualLISP 與延伸組件(包括 ActiveX, reactor 等)開發物件導向與參數化設計外掛,現在回想起來有點類似 Rhino 和 Grasshopper 的組合,只不過我開發的外掛只有極為陽春的幾顆小按鈕,使用起來也不夠直覺。從 2004 到 2010 版之間的變化我只是旁觀者,沒有參與,所以一下子跳躍到 2011 版,已經有「文化衝擊」的感覺了。相較於 2004 版,2011版的介面邏輯和直覺性變化最大、軟體核心和延伸功能更為豐富、指令操作流程和底層 AutoLISP 核心倒是變化不大。

October 4, 2010

金色拱門廢墟

這家位於中華路和南海路口的麥當勞因為空間寬敞明亮,曾經是人潮洶湧、年輕人愛光顧的地方,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人潮退去,是因為年輕人不再此處聚集了嗎?跟西門町和信義區的磁吸效應有關嗎?後來有一段「清閒」的時間,店裡客人三三兩兩,沒有吵雜的嬉鬧的學生,那樣的環境其實蠻適合工作的。最後,仍不敵大環境改變而歇業,變成今日的地標廢墟。


如果這裡變成星巴克之類的咖啡廳,在寬敞明亮的大面窗裡,營造一種誘人的氣氛(以及味道)、慢條斯理的生活品味,也許會將躲在家裡工作的SOHO族、御宅族、以及喜好品味生活的人們吸引出來吧。

September 5, 2010

設計領域中學術界與實務界間的溝通障礙

閱讀過 Jon Kolko 寫的 On academic knowledge production 一文,不禁點頭如導蒜,這算是陳年老帳了。設計領域實務界總抱怨學術界不食人間煙火,整天幻想不切實際的想法、解決不存在的問題,業界真的想要的東西學術界又不屑一顧;反倒學術界對實務界沒有太多抱怨,原因是他們根本沒有打算考慮實務問題(笑)。近年來學術界與實務界之間已經有多次的破冰嘗試,我不清楚歐美的現況,但台灣建築業界倒是很積極的想和學界有實質互動,我所知道的原因可能有二:(1)在不景氣下尋求成長與創新機會,想開創自己的一片新藍海;(2) Me too 跟著別人做就對了。

肯德基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Michael Speaks 去年來訪時談到將設計理論、方法、媒介全部導向設計智慧(Design Intelligence)是未來融合學術與實務界最重要的方向,我完全同意。設計智慧融合知識與經驗,正好學界與業界各有一半的貢獻,然而實際上操作卻難上加難。以個人來說,知識和經驗融合為智慧的過程是在大腦中進行的,那換作一群人,這顆「大腦」在哪裡?由誰來擔任?或者每個人的大腦都要參與這個群體的智慧建構過程?這時候,學界和有理想的建築師們就該責無旁貸,站出來擔當大任。

為了學界和業界能充分溝通與整合,學界要放下身段、不做無謂而缺乏建設的批判、多了解世界的真實面貌,而業界則要放下成見、充分與學界分享資源、培養遠見、切莫惟利是圖。看似老生常談,光談當然沒有用,而是要去「做」。

註:Jon Kolko 是青蛙設計公司(frog design)副創意總監,同時也是奧斯汀設計中心主任。

January 15, 2009

互動建築時間軸

互動建築承襲自一個分分合合的歷史:九〇年代虛實空間分道揚鑣的革命性發展,以及當代對虛實共存的必然需求。縱然我們對互動建築未來的發展無從預知,但從歷史觀點上,互動建築卻是個非常有趣的主題,它根基於電腦、材料、機械等科學領域,而應用在建築上(虛實兼具)。Alexandra Krystova的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Timeline參考了Antonino Saggio對互動建築的類型分析,作為分類標準,接著她又把該計畫帶到dipity平台,將其視覺化:Timeline of Interactive Architecture Projects
當然,如果能拿資訊與媒材的發展來類比,就可以看到更多有趣的關連性了,請參考History of Science網站上的From Cave Paintings to the Internet: An Annotated Interactive Timeline on the History of Information and Media。

December 24, 2008

Jeff 分享他在 ETH 洛桑分校發展現況

好久不見的 Jeffrey Huang,還是如此英俊挺拔,身高190令人好生嫉妒。講話還是一樣靦腆的吞吞吐吐,不過能看到他實在太高興了。離開 GSD 後到 EPFL(瑞士聯邦理工洛桑分校)擔任 Media and Design Lab 主任,回到自己生長的環境,他在發展上的確自在許多。令人眼睛一亮的是他主導下的瑞士銀行合作案和興建中的 EPFL Rolex Learning Center,怎麼可以那麼有錢啊(泣)。

December 20, 2008

2008綠色科技與永續建築創新學習營--大阪篇(未完成)

這是工研院2008年辦的第二次參訪活動,我和三位學生 Alan, Kai, Ziru 很幸運、也很曲折的搭上這班順風車,才有這趟難得的旅行經驗。這種正式的參訪活動與一般個人旅遊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參訪前要做功課、參訪中要用心看(還要分組討論)、參訪後還有成果發表會,得像個小學生般認真學習、努力寫報告呢!如果自由行是無壓力旅遊,這趟參訪應該是高壓力旅遊。

什麼?穿西裝打領帶!
出發幾天前一通熱心的電話提醒我「因為是正式參訪活動,參訪行程的前三天請記得要穿深色西裝」,言下之意是前三天比較正式,後兩天可以隨便囉?衝著這個提醒,趕緊跑 La New 去愛用國貨一番,再從衣櫃搜出束諸高閣的西裝外套,終於湊出一套像樣的行頭。要不要繫領帶呢?衣櫥裡的領帶都是旅行帶回來的裝飾品,捨不得用;要不要改用領結呢?算了。還是一身黑走天下最省事。

CEO & CKO
抵達關西機場後隨即在巴士上開始行程說明,一面用著漂亮而美味的壽司便當,一面聽張總說明分組狀況。當宣布到我是第三組CEO時,嘴裡的壽司飯差點變成前座 Kai 頭上的點點繁星。我大概還活在自強活動、辦聯誼的時代,只知道組長、組輔之類的職稱,此時組長變CEO,副組長變CKO,完全不能適應,我們Eco-City不是要解決高壓高齡族群問題嗎?怎麼馬上給我壓力這麼大的頭銜哪~還好每組扣掉CEO和CKO,組員也只有兩人,一整個放心。

(一直沒有好好把這篇文章寫完,殘念~)

擁抱光線的公共客廳
位於大阪市郊東南方的和泉市政中心,

五十棟實體屋任你選--千里住宅公園
蓋一棟自己家要多久?三年?免!三週!

晃悠晃悠的晚餐
MOSAIC

銀杏樹海 中的 Intex

如帝王般居高臨下...

對高齡者的尊重與關懷--Ageless Center

環保科技展示中心--ATC ECO

大船入港 & 愛情的鎖鏈--ATC

那不是Ando桑的Suntory博物館嗎?

啪那搜你庫

花様 ka-you 西梅田店

March 15, 2008

次世代圖書館建築展+論壇

NextGEN Library 建築展在交大浩然圖書館風光開幕,這應該是圖書館一樓大廳首見的另類展覽,完全不用展版,而用很「建築」的方式處理展場,非常特別!


次世代圖書館是建築界近年來熱門的設計議題,然而如何能夠引起一般人的興趣與參與,卻是決定該議題是否能夠產生正面漣漪效應的關鍵,所以選在圖書館辦展覽,算是直接的管道。未來如果能持續類似議題的操作與討論,充分將建築專業觀點和公眾意見公開討論,也許有一天,台灣會出現自己的「西雅圖公共圖書館」。

May 24, 2005

James Corner & Toyo Ito

Field Operations 的 James Corner 和伊東豐雄(Toyo Ito)這兩個名字最近頻頻出現在 David 和我的談話當中,想當然是有一些有趣的事情正在發生,現在純粹做個記錄,以後再一一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