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AD.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AD. Show all posts

December 8, 2010

CityEngine 2010.3 上市!


城市建模平台 CityEngine 在白雪紛飛的十二月正式推出 2010.3 版,讓原本就已經很強大的城市建模組件更加完整。我每次展示 CityEngine 城市建模步驟,都讓參觀者驚訝的不得了。

重要的新功能包括:

  • 將場景匯出為 e-on 公司自然環境模擬軟體 Vue 的格式,太棒了!如此一來便可以運用 Vue 超強的自然環境、景物模擬和彩現引擎。
  • 更多量體配置與都市設計的 CGA 操作法則(也就是程式化的造型語法),包括地塊配置(parcel layouts)、都市分區(zoning laws)、建築量體模型(mass models)、不同複雜度的建築結構。
  • 增強地形進階建模功能,包括與河流和道路自動貼齊、可控制網格面密度、可匯出為高程圖或網格模型。
  • 增進開放街道圖(OpenStreetmap)的支援。用戶原本就可以自 OpenStreetmap.org 下載地理圖資後,匯入 CityEngine 快速產生接近實景的都市模型,現在對於圖資的資料型態支援更好了。
  • 新範例檔:中世紀古城。這個範例檔是一個座落於山城的歐洲中世紀古城,除了城鎮規模、細緻度、景色真實度很高之外,裡面鉅細靡遺的小街道和山中小徑也相當驚人。

聽說本所學生有人開始玩 CityEngine 了,不錯喔~只不過真要發揮它的超能力,學習撰寫 CGA 還是免不掉的。Shape Grammar 不死!CGA 萬歲!

October 16, 2010

AutoCAD 2011 for Mac 有什麼不一樣?

下載畫面
當初聽到 Autodesk 官方宣告說 AutoCAD 2011 for Mac 是全功能版、而非陽春版,著實令人興奮。昨晚 AutoCAD 2011 for Mac 正式在 Autodesk 教育社群(Autodesk Education Community)推出後,趕緊下載來安裝,並測試其差異性。畢竟作業系統不同,部分在 Windows 版的原生功能並未移植到 Mac 版,幸好大部分 AutoLISP 都可以正常使用。

在官方文件 2011: What AutoCAD features are not available in AutoCAD 2011 for Mac 中詳列了50餘項尚未支援的功能。老實說,不少欠缺的項目雖然可以理解,數量也不算多,但因為其中若干功能十分重要,仍然感到可惜。Autodesk 此次展現驚人的跨平台開發速度,令人鼓掌叫好,也希望 Autodesk 能加把勁研發這些功能的跨平台移植或替代方案(這方面 Rhino 開發中的 5.0 版就很有誠意,見另文說明)。

好久不見!AutoCAD 2011 for Mac 登場!
摘錄幾項 Mac 版尚未支援的重要功能:
  • 3DWalk, 3DFly and animation 立體瀏覽與動畫
  • Action Recorder and playback of Action Macros 錄製與播放巨集
  • dBConnect and Datalink 外部資料庫連結
  • DGN, DWF, FBX, WMF 格式
  • Digital signed drawing 圖檔數位簽署
  • Digitizer 繪圖版
  • OLE 物件
  • Password protected drawing 圖檔密碼保護
  • PDF underlay 以PDF圖形作為底圖
  • Point cloud 點雲
  • Tool palettes 工具版
  • VBA 程式開發
  • Visual LISP 編輯器
其他差異處(摘錄):
  • 大部分 AutoLISP 指令和功能都可以使用,欠缺 Windows .NET 和 DCL 對話框支援。
  • 大部分 ARX 指令與功能都可以使用,但不包括 MFC 和 .NET 支援。
  • 只有一個工作空間(workspace)
  • 無法建立照相機物件
  • 貼圖材質無法編輯或新增,也無法調整貼圖方式
  • 彩現選項有限
  • 紙張大小在 Windows 和 Mac 版上參考方式不同
另外,AutoCAD 2011 for Mac 的硬體要求較高,我那三歲大的 MacBook Pro Core 2 Duo 2.4GHz/4GB RAM/256MB GeForce 8600M GT(型號MacBookPro 3,1)已經不在硬體建議清單中,跑起來稍顯吃力,有幾個動作卡卡的,例如畫面平移(Pan)、彩現、材質等。

對 AutoLISP 情有獨鍾的話,左下方命令列原本只顯示一行字,將其展開後,便可顯示多行,有助於 LISP 函數定義。在尚未內建 VisualLISP 編輯器之前,只好將就用外部文字編輯器,如 TextMate

其實我對 AutoCAD 的記憶是博士研究時使用的 2002 & 2004 版,當時使用 VisualLISP 與延伸組件(包括 ActiveX, reactor 等)開發物件導向與參數化設計外掛,現在回想起來有點類似 Rhino 和 Grasshopper 的組合,只不過我開發的外掛只有極為陽春的幾顆小按鈕,使用起來也不夠直覺。從 2004 到 2010 版之間的變化我只是旁觀者,沒有參與,所以一下子跳躍到 2011 版,已經有「文化衝擊」的感覺了。相較於 2004 版,2011版的介面邏輯和直覺性變化最大、軟體核心和延伸功能更為豐富、指令操作流程和底層 AutoLISP 核心倒是變化不大。

February 26, 2008

Happy Hour: 從 Robert Aish 跳槽 Autodesk 談數位建模工具之發展歷程與趨勢預測

對一則新聞標題的反應,可以知道你的領域知識和經驗夠不夠。試試這則新聞:「Robert Aish 跳槽 Auodesk」。有反應嗎?

是不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再寫長一點:「GenerativeComponents 之父 Robert Aish 退休後跳槽 Autodesk,造成業界震撼」,這樣有感覺了嗎?還是一片霧茫茫?很多人都知道 Autodesk 是軟體公司,專精於 CAD 和電腦動畫,但什麼是 GenerativeComponents?那 Robert Aish 又是哪號人物?這則新聞究竟牽涉了什麼專業領域和可能衍生出什麼議題?我想,除非是電腦輔助設計界從事前瞻研究和應用的人,大概很難有「震驚」的反應吧。

這是個很長而且錯綜複雜的故事,就長話短說吧。

在 CAD 發展歷史上 Bentley MicroStation 和 AutoCAD 都算是長青樹,在業界各有不同擅長領域。Bentley 產品線著重於橫向整合,從工業CAD、建築設計、管線配置、廠房規劃、專案管理、都市計畫、道路系統、GIS、土木工程、結構工程、水利工程樣樣通吃,所以全球跨國工業、政府單位、大型事務所幾乎都是 Bentley 產品的天下。廿一世紀初,追求建築元件智慧化、建立產業資訊交換標準的 BIM(建築資訊模型)概念興起,帶動新一波 CAAD 革命,2002-2004年間專攻建築設計的 ArchiCAD 宣告完全支援 BIM,隨後 Bentley MicroStation 也迅速加入支援行列。然而,自 1990 年代中期之後,有另一波革命性的 CAAD 技術正在悄悄萌芽,那就是參數式建模法(或稱參數式設計、關聯式設計、或衍生式設計),將建築元件(含幾何形體)之間的相依性與關連性納入管理,使得設計原始構想得以保持彈性,即使在設計後期也能夠回溯修正早期構想,而不需要花費重複設計的時間與人力成本。對建築師而言,這是電腦設計流程的大解放。

有工業設計背景、人機互動博士學位的 Robert Aish 首先看到了物件導向科技運用在開放式設計流程的可能性,他應聘於 Bentley 擔任軟體工程師,開始醞釀一個架構在 MicroStation 平台上的衍生式設計環境,即為 GenerativeComponents,簡稱 GC。經過一番研發、測試,以及公司內部的運作(例如讓長官和同事們從懷疑、猶豫到支持),Aish 終於獲得初步成果,GC 於 2002 正式進入 beta 階段,開始與建築師事務所與大學進行合作與試用。經過幾年的奔走與推廣,愈來愈多事務所和學校採用 GC 作為自由形體設計工具,GC 也才終於在 Bentley 大家庭中獲得扶正,於 2007 年正式成為產品線中的一員,宣告問世。

補充一下:SmartGeometry.org 是推廣 GC 的組織,辦了不少研討會和工作坊;另外,你也許想看看 Wikipedia 上 對於 GC 的解說

可惜的是,在研發初期 Bentley 內部過於低估 GC 的潛力,以致於投入的研發資源不足,再加上其他因素(官方說法是 Aish 因其他規劃而退休),導致 Aish 出走的事件。據稱 Aish 不斷鼓吹、說服公司與客戶 GC 的潛力,卻收穫有限,實在是因為 GC 的概念太過前衛,當年很多人無法想像它應用的可能性。Aish 宣布退休後,Bentley 雖然試圖力挽狂瀾,投入足夠研發人力保證 GC 未來研發與維護,但是「GC 之父」的出走,實在傷害很大。尤其 Aish 的新東家竟然是死對頭 Autodesk,這下就讓人有非常大的聯想空間了。

大家一定好奇 Autodesk 究竟在打什麼主意?要在哪個產品線讓 Aish 發揮他的能力?是老舊的 AutoCAD 平台或者後起之秀 Revit?還是根本跳過建築這個環節,直接投入 Maya or 3ds Max?或者根本另起爐灶,再開新產品線?普遍猜測是 Aish 會投入 Maya 或 3ds Max,推出類似 CINEMA 4DMoGraph 這般衍生式設計工具,也有不少人看好 Revit 中參數建模工具的後勢。當然,大家也仍然關心 Bentley 要怎麼讓 GC 順利成長茁壯、受到廣大客戶群的關愛,除非 Bentley 仍然認為 GC 的潛在用戶只是小小眾,否則這會是個不小的危機。當然,靠著過去打下的基礎(客源和知名度),短期內 GC 仍會持續吸引不少的粉絲。

最後,提供一些媒體評析和報導:

亂評完畢。

May 8, 2006

GC三兩事

參數式和演算法概念慢慢在幾位前衛建築師身上落實,從Gehry到Arup和KPF,愈來愈多學校也開始重視這種新設計方法。支援這類新設計的工具也慢慢浮現,例如CATIA、Bentley GC、到硬碰硬的程式撰寫。其中GC算是後起之秀,雖然也研發了十年左右,到目前還在測試版,最近兩三年總算媳婦熬成婆,愈來愈多建築師和學校開始採用它。

GC全名Generative Components,架構在Bentley MicroStation的Triforma的Structural上,至於為何如此繁複的層層相依,我也不暸,也許開發當初就這麼莫名奇妙開始、也許因為這些基礎架構功能豐富、也許Bentley希望大家愛用自家產品。

GC概念上不難,只要把玩過視覺化程式設計環境(如Lego MindStormsMax/MSP)就容易了解,只不過他處理的是幾何物件。GC把建模過程程序化、隨時可以回溯進行修改、它會紀錄修改過程、並可以把建模程序打包進行模組化(或函數化),在彈性、自由度與再利用上頗具吸引力。

然而GC缺點倒是一籮筐,首先視覺化設計環境挺糟、建模程序的管理十分繁複、絕大部份好用的功能還得依賴寫傳統程式碼來呼叫內建函數,最大的問題是系統介面一致性的問題。當然就測試版軟體來說還有很大改進空間,聽說Bentley計劃下半年GC就要上市,如果不大幅改進,我看這個具有理想性的工具終究得面臨殘酷現實的考驗--無比挑剔的使用者們。

因為知道AA和MIT都採用GC在設計運算教學,幾個月前滿懷熱忱的聯繫GC小組,希望獲得支援讓我在台灣進行教學,然而卻石沉大海。年初有個機會到倫敦參加GC Workshop,滿懷熱忱的報名,得知參與人數眾多,而他們只對有實際問題的建築案有興趣,所以我又無法獲邀成行。前兩個月回Boston時很幸運的碰到GC workshop在GSD舉辦,就順理成章的暗渡陳倉了,也終於和GC負責人面對面聊過,終於弄清楚GC的發展策略,很不幸不是我欣賞的方式。他們採取保守的閉門方式進行研發,一來研發人員少,二來他們希望維護品質與針對市場需求,所以GC很謹慎的選擇測試夥伴並針對特定實務問題進行改善,對於學校的支援僅止於市場推廣的興趣,而且仍然很保守的選擇合作學校,所以他們對於亞洲仍處於鞭長莫及的態度,十分保留,除非我能湊集亞洲地區對GC感興趣的學校或建築師,他們才會考慮來亞洲進行workshop。

不過有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GC仍是測試版,雖不用錢但取得管道很有限,而且還要依附於三套Bentley重量級軟體上,也就是說我如果要幫忙推廣,首先要花大錢買軟體,然後我還要告訴感興趣的人說這些錢值回票價;再來,如果我沒有辦法展示,那怎麼推廣?

想想過去幾個月GC小組對我的詢問或亞洲市場興趣缺缺的態度,我都開始考慮幫他們做負面宣傳了(是有點酸葡萄)。衝著最近幾個著名案例都用到GC,一頭熱想接觸它,不料我雖然感興趣、卻無法得到Bentley支持,看來除了在課堂上拿來當案例研究、秀幾張圖逗逗大家胃口外,就只能看戲。當然,積極一點就是找個類似產品或自己開發一個來刺激Bentley,不過這是另外一回事了,往後再談。

註一:對建築設計,參數和演算法算是新東西,但就其他藝術領域來說,例如視覺設計和音樂作曲,這是十幾二十年的老東西了。
註二:我所指的Bentley或GC小組是英國總部,不是台灣分公司。

September 3, 2005

[翻譯] 建築營造業轉型與文件傳遞標準:aecXML 和 IFC 躍居要角

本文譯自 2005 八月號 Cadalyst 雜誌 AEC From the Ground Up「建築產業透析」專欄 pp.48-49,作者 H. Edward Goldberg 是執業建築師兼產業評論家。由於翻譯授權限制,所以僅刊出第一節。未來全文將以課堂講義形式發佈。

當建築設計與營建產業逐步採用虛擬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s, BIM)的概念,從業人員無不殷切期盼眾多軟體之間能有共通的交換標準,使得資訊分享更為便利,而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採用獨立的外部標準。

----------------------------------------
初窺 IFC
到底 IFC 是什麼呢?IFC 是一套由 IAI(國際協同作業聯盟 www.iai.org)開發的資料模型(data model),用來描述營建產業中 3D 建築物件之間協同運作的機制與內容。IAI 是國際標準組織(ISO)的分支單位,主要職責是管理 IGES 和 STEP 等資料標準。

IFC 系統是既是一套資料呈現標準,也是一套檔案格式,其原則是將建築營造 3D 模型與圖形等數位元件視為真實世界的物件來定義,目的是讓建築上的 CAD 使用者能在不同軟體間交換設計資料。它所採用的物件化概念稱作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築資訊模型)。

就拿一道由木板和石膏板層疊所構成的牆來說,在 IFC 格式中,所有元件的資訊,包括面積,都儲存在文字資料檔內。只要認得 IFC 格式的軟體都可以解讀這些資料,於是我們便可以把資料傳到其他軟體進行估價和專案管理之類的工作。當然,IFC 的責任是讓不同公司的軟體間的資料交換有標準可循,同一家公司的軟體之間怎麼交換資料就是軟體公司自己的問題了。

主流產品如 Autodesk 的 Architectural Desktop (ADT) 和 Revit、Bentley 的 MicroStation Architecture、以及 Nemetschek 的 Allplan 都支援以 IFC 格式傳遞資料,Vectorworks Architect 則正在考慮增加這方面的支援。其他一些專門用途的軟體也已經支援 IFC 標準了。

IAI 的 IFC 系統除定義了建築產業中(幾乎)所有的物件外,還包括一個純文字的儲存結構。採用純文字格式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能夠真正的行遍天下。當然每套 CAD 軟體可以有自己儲存資料的方式,而透過 IAI 所提供的 Save As IFC 和 Read IFC 機制,則可將 IFC 的物件定義與軟體內部的物件定義相互對照與轉換。由於此程序十分嚴謹,理論上任何支援 IFC 讀寫機制的產品之間都可以進行資料轉換。雖然當初 IFC 的研發主要是為了圖形呈現與物件模型系統,但最近的發展已經逐漸將其領域延伸到估價、專案管理、以及其他非圖形資料上。

未完...【因授權限制,翻譯全文僅以紙本講義形式發佈】

March 12, 2005

AutoCAD 2006 大躍進

經過幾番波折(關於已經簽署保密條款的測試人員或 Autodesk 公關部門誰先洩漏消息的爭議,詳情請看這裡),從謠言到逐漸明朗的官方證實,現在已經可以在許多網誌和新聞網站看到 AutoCAD 2006 的新功能訊息。其中除了使用者期待已久的一些必要功能(如可以測量弧線長度)外,比較讓人驚喜的是使用界面的諸多改善,例如:
  • 以往在命令列進行提示和座標尺寸數值輸入,現在改為直覺的「動態輸入(Dynamic Input)」,也就是在圖形視窗中需要輸入數值的相關位置就會跳出輸入框(不是對話框)。
  • 進行選取時有更好的視覺回饋,如滑鼠經過物件時物件會以高亮度顯示,嚷使用者清楚到底選了什麼東西(尤其在模型和圖層都很複雜時極有用)。
  • 視窗內容縮放(Zoom)不再是階段式、跳動的縮放,而是非常平順的拉近、拉出。
  • 主選單項目也同時顯示了對應的圖示,和工具列的視覺一致性更高。
  • 工具列(tool-bar)和工具版(palette)的位置大小可以鎖定,以避免意外被拉動。
  • 出現了方便的小計算機,讓懶得動腦的人更有藉口,以後數字算錯就可以怪 AutoCAD。
  • 使用者界面的細部設定與更動不再依賴舊式的 MNU, MNS, 和 MNC 檔,現在全部改成 XML 為主的 CUI 檔,並有視覺化的管理界面來操作。
既然是新版本,裡面的問題修正、更動和新功能本來就是一拖拉古,有興趣自己去孤狗一下就知道,另外比較重大的更動還有:
  • 在參數式設計方面,新增的動態區塊(Dynamic Block)就像是可以包含建構原則的物件容器,會根據外在更動(如改尺寸或位移)而動態變更內含物件的呈現方式。嗯,終於有參數式設計的樣子了,唯一可惜的是這個功能只能用在 2D 繪圖模式!殘念。
  • Active-X API 也有大量更動以及新增物件類別。
  • 指令與函數名稱自動提示功能,對於記性不好的人幫助很大。

September 6, 2004

Autodesk Architectural Studio 下台一鞠躬

請先參閱新聞稿 "Autodesk Drops Architectural Studio" (AEC News)

Autodesk Architectural StudioArchitectural Studio 自 1999 開始研發以來,每個版本我幾乎都用過(感謝 Spiro 與 Autodesk 高層的關係),雖然我對它以紙筆為隱喻的操作介面頗不以為然,但畢竟多樣化的設計環境才能激發整體 CAAD 產業的相互競爭與進步,Architectural Studio 的黯然下台還是讓人感到惋惜。這個號稱是革命性的產品自 1999 年開始研發,是一個以手繪草圖為基礎的建築設計環境,大約 2001 年秋Architectural Studio 開發小組曾到過 CDI 來展示,從那時候開始 GSD 就有設計課用它做主要工具與展示平台,Janine Clifford 的遠距設計課就是一例。雖然它一直是 Autodesk 研發新技術的實驗平台,自 2002 年正式銷售之後,銷售成績不見理想,最大的原因還是設計習慣和相容性的問題,還有它的介面看起來稍顯可愛、太過寫實了些,一般人也許會感到驚艷,但接受度不見得高。Studio 走了,留下 sketch-based 軟體中的唯一玩家 SketchUp。根據 SketchUp 的 Mark 告訴我,當初他們曾經向 Autodesk 自我推薦,希望能獲得研發資源或者成為 Autodesk 產品線中的一員,無奈 Autodesk 不表興趣,他們只好自創公司;後來 Autodesk 眼紅,也開始研發類似產品,也就是 Architectural Studio,現在卻落得草草收場,我只能說「幹得好啊!Sketch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