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eaching.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eaching. Show all posts

June 14, 2007

網頁小達人

前幾天受邀到交大「網頁小達人」營隊教原住民小朋友網頁設計。小朋友們來自全省數位機會中心,大致對電腦都具備一定的基礎,學習能力不錯。

我希望小朋友多運用新穎的網路科技製作內容,所以教他們用 Google Earth 和 SketchUp。小朋友們年紀從國小五、六年級到國中三年級,這類新穎的數位「玩具」學習起來十分歡樂,最後小朋友們用 SketchUp 設計了自己心目中的家,並且匯入 Google Earth 放在自己的部落位置上。

如果像 SketchUp 和 Google Earth 這種平民化的工具能夠更廣泛的被用在區域與城鄉意識的建構、地理文化整理、以及對未來居住空間的想像,相信更能提昇公民能力與視野。

October 7, 2005

VR參考資料

這幾天在補充VR課程講義時,增補了一些不錯的資料:
  • A Critical History of Computer Graphics and Animation:由 Wayne Carlson 教授 (Ohio State Univ.) 整理的電腦繪圖與動畫重要歷史,用作他的課程輔助資料。雖然他謙稱還不夠完善,但卻已經是我看過最完整的歷史,其內容著重於設計與應用,並非從 CS 角度出發。
  • Haptic Issues for Virtual Manipulation:談空間中利用觸覺為基礎的虛擬操作,是任職於微軟研究中心的 Ken Hinckley 的博士論文(1996)。

September 8, 2005

講座工作日誌

(09/09更新) 以下是「人文社會藝術講座」接洽演講者的工作日誌。邀請校內老師們總是容易得多,除了交大原有班底之外,今年找了新到任的兩位教授(帥哥美女搭配):

  • 傳科系的林崇偉教授,他除了是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外,業界工作經驗也很豐富,專長於網路傳播、數位內容、電子商務;
  • 人社系的段馨君教授,UCLA戲劇劇場博士,曾在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工作,舞台表演經驗豐富,過去曾經當過模特兒,還是公費出國。

原有的班底是科幻中心主任葉李華(科科王子)和師奶殺手張基義老師(今年榮昇建築所所長)。這樣還不夠,得另外再找兩位才能湊足校內老師六位的底限。

校外講師聯繫狀況比較慘烈,大家都是大忙人。先講任務失敗的部分:

  • 兒童文學作家林真美去年因為彰化師院課程衝堂無法前來,今年又是同樣狀況。唯一辦法是明年我們改上課時間,真是艱困。
  • 舞蹈家羅曼菲老師因為身體健康理由婉拒,希望她早日恢復,重現舞台風光。
  • 台大戲劇所紀蔚然老師因為太忙無法前來。
  • 田野作家劉克襄先生是台灣生態保育鬥士之一,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可惜因為每週三晚上有定期會議而作罷。
  • 飲食文化專家、亞都飯店總裁嚴長壽先生因為行程已滿,殘念。去年嚴先生也是行程滿滿滿,明年大概要提前幾個月預約才有可能。
  • 外型甜美的配音員王瑞芹小姐配過無數卡通動畫片的配音員,最近以卡通「我們這一家」中的花媽腳色在網路上竄紅,可惜她不習慣面對這麼多人演講,未來有機會辦小型聚會再說。

任務成功(或即將成功)的部份:

  • 政治漫畫家兼甲馬創意總監魚夫先生因為已經成為交大建築所一份子,邀請他如探囊取物(笑)。有趣的是來交大後他打算重新學習建築,過去這個暑假他都在國外旅遊並研究建築,果然體力、毅力、與財力過人。
  • 空拍攝影家齊柏林是《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特約攝影,出版多本攝影專輯,還是2003 Johnnie Walker 夢想資助計畫得獎人之一。今年我們要聽聽這位夢想家兼探險家的空中攝影之旅,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樣。
  • 柴松林教授是國策顧問、消費者保護先驅,還是人口與統計專家。
  • 黃心健是科技藝術界十分活躍的藝術家,各類新媒體藝術、互動藝術都有他的作品,現在是交大應藝所兼任講師。

還有進行中的任務:

  • 音樂創作者雷光夏:老朋友了,已經聯絡上,確認時間中。
  • 人氣作家王文華:尚未回音。
  • 知名鋼琴家黎國媛:聯繫中。
  • 奧美廣告榮譽董事莊淑芬小姐:聯繫中。

May 24, 2005

期待 MArch I 新氣象

雖然 MArch I 再怎麼說也輪不到我染指,但是光用想的就讓人很期待。過去在 GSD 我對 MArch I 學生的印象就很深刻,不僅因為他們聰穎過人、也因為來自不同領域的他們腦中想法都異於傳統建築背景的人,那種衝勁與相互激盪的衝擊是很令人亢奮的,不管從老師或同儕的角度來看都一樣。台灣有很多優秀的年青人因為大學聯考分數和家人壓力而選擇學系,往往念了幾年才終於頓悟自己真正的興趣,如果有機會投身其中,那種經過挫折而找到真愛的滿足感,真是會令人雞皮疙瘩掉滿地啊。當然如果念下去才發現 MArch I 實在不是自己適合的路子,也沒關係啦,起碼試過轉換跑道,人生經驗也值得了。MArch I 加油啊!

March 11, 2005

教學反應問卷

剛剛拿到上學期的教學反應問卷,我對講座課學生反應比較感興趣,因為不僅那是186人的大班課,也因為每週面對不同講者和講題,實在不容易控制課程進行的狀況。學生普遍都很慷慨,給我的評分都在 4.0 正負 0.2 之間,學生對自己的評鑑也很誠實。在建議部份也聽到了我預期中的不同聲音,並附上我的說明:
  • 課程棒,希望繼續開課:我也希望能繼續開,這樣的課程對真正求知若渴的學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對我自己來說也可以順便聽十幾場精彩演講,和樂而不為?當然從學程和「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的角度來說,未來課是一定會開的,但是我自己還在考慮是否繼續帶這堂課?是否該讓賢?因為課程已經有既定架構、講者名單也收集完備,不同老師帶應該會有不同風格,未嘗不是件好事。我還在考慮中。
  • 整學期講題分散,抓不到重點;這堂課原本設置目的就是讓大家每週聽一個主題,沒有刻意規劃主題的連續性,最主要原因是人文社會藝術領域實在太廣泛,光挑選和確定人選就不容易,更不用說講者最後決定的講題;此外由於講者都非常忙,為了敲演講時間也不容易安排主題的順序,這真的是無可避免的遺憾。
  • 演講狀況未盡完美,例如講者聲音太小、演講功力不好、準備不足等等;這只能靠時間和經驗來累積適合人選,或者未來可以找常常聽外面演講的同學建議名單。當然名嘴是很難請到的。
  • 抱怨我朝令夕改:有同學很介意我期初說不點名、但期末卻要考試,老實說那是我痛苦的決定,也是為了尊重演講者而不得不做的權宜之計,不點名是尊重同學聽演講的意願,但是我們也要相對尊重演講者,畢竟是以學校名義邀請人家來對186人演講,如果每次都只有不到50人出席,即使講者不介意,我都會感到極度抱歉。這樣的期末考試效果其實出乎我意料的好,因為目的不在監督同學每堂課出席狀況,而是讓同學抒發感想,增加出席率只不過是刻意設計的副作用,而且我強調只要整個學期出席超過一半、而且用心聽講的同學,這樣的考試根本不算考試;而對於缺席頻繁的同學來說,可能就壓力大了些,尤其又是在最後一個月才宣佈這個考試。未來如果我繼續開課,一定會把這樣的考試列在課程規劃中。

October 29, 2004

建築與數位影像心得之一

無論什麼媒介或表現方式,最重要的是所呈現的內容、內涵,而不是表象上看到的顏色、造型、比例而已,我已經很厭倦台灣建築界普遍只拿影像當作簡報或廣告媒介,把建築拍(或 render)的美美的、用 PC 鏡修正透視都很棒,但是對建築這個模特兒我們應該還有更深一層的想法才是。其實這個學期開這堂課純屬實驗性質,有點投石問路的味道,想試試看透過大量拍攝、製作影像、交流、討論、評論,看能否激盪出一些好作品、也讓我瞭解一下學生腦子裡想什麼、思考的廣度深度、對影像的熱情、以及對人文的關懷程度。

我剛開始會擔心幾個狀況:(1) 被認為是攝影課;(2) 被認為就是玩影像處理;(3) 被認為是休閒課。前兩種狀況在前幾次上課不斷強調下,已經不是問題,而第三點我後來想想其實也不是問題,來休閒的同學自然會在作品中表現出休閒的感覺,應該不至於看不出來,如果辨認不出來,那我也認了...只能說這學生有一套。

到目前為止學期快過一半,同學表現都不錯,想法具多樣性、深度也可以,唯一需要持續練習的是論述(口語和文字表達)的能力、以及我掌控時間的能力(笑),這在未來都還有進步空間,我期待 final project 會有蠻精彩的作品出現。

June 22, 2004

ParaSurf 參數曲面課後記

本學期參數曲面課程正式結束,四位修課加上一位旁聽同學表現都很好。課程後半段因需求而做過調整,已經和我在哈佛教的內容有所不同,這是好事,起碼課程本身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外還要不斷增添新內容。這邊簡要紀錄同學們對這堂課的建議。

第一、感覺起來 Mathcad 和 Autocad 相關性不高。我的回應:原本 Surf 設計的目的是彌補數學軟體和 CAD 中間的空隙,當初選擇 Autocad 只是因為它開發環境成熟,並沒有刻意要建構二者的關連性。目前已經有很多軟體具備這種能力,例如 Rhino、Maya、3DS Max、...等,未來有可能把 Surf 移殖到這些環境上,讓操作更簡便。

第二、希望多講一些 CAD 上的程式設計、充分運用其建模功能。我的回應:這值得另外開一堂課來講,程式設計本身(尤其適合快速入門的腳本式語言)也可以包括在內。(註:文禮計畫在暑假末開學前開課講程式邏輯)

第三、希望多一些結構上的實作。我的回應:這個很重要,實際把數學公式和數值和實體結構結合,學習頂尖土木結構上的美學,才能累積自由形的實作經驗,而不被侷限在正交切割的結構中。這個會考慮放在明年課程中。

May 21, 2004

ParaSurf 期末專題定案

專題類型和摘要:
  • 識源: (設計) 和設計課結合,將基地、環境條件、樂器材質音色等因素對應到參數,並影響造型的生成,主要探討各種條件與參數的對應關係。

  • 黑奴: (模擬) 透過偵測真實世界中人的動作而改變某種裝置的外型,僅做電腦模擬。

  • Hugo: (模擬) 以生命遊戲(life game)的方式(具備生命生成、死亡、消長、餵食、求生等規則)建立一個利用 blob 產生適應設計條件的造型。

  • Prada: (設計) 配合設計課,以 Mobius strip 為發想基礎,進行一個扭轉而交織的設計。

  • 表妹: (論述) 研究一個適合用在自由形體的論述方式。
比較起哈佛學生的東西,這幾個專題有趣多了,可以感覺到同學在既定的課程要求下試圖打破限制,很好很好(我上課沒表現出很興奮的樣子,但整個心都在微笑)。當然也因為課程方向因地制宜做過改變,變得比較設計與實用導向,學生的自主性和創作性也得以展現出來。只是因應這個趨勢,未來課堂講義勢必要做大幅度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