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arch 11, 2005

教學反應問卷

剛剛拿到上學期的教學反應問卷,我對講座課學生反應比較感興趣,因為不僅那是186人的大班課,也因為每週面對不同講者和講題,實在不容易控制課程進行的狀況。學生普遍都很慷慨,給我的評分都在 4.0 正負 0.2 之間,學生對自己的評鑑也很誠實。在建議部份也聽到了我預期中的不同聲音,並附上我的說明:
  • 課程棒,希望繼續開課:我也希望能繼續開,這樣的課程對真正求知若渴的學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對我自己來說也可以順便聽十幾場精彩演講,和樂而不為?當然從學程和「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的角度來說,未來課是一定會開的,但是我自己還在考慮是否繼續帶這堂課?是否該讓賢?因為課程已經有既定架構、講者名單也收集完備,不同老師帶應該會有不同風格,未嘗不是件好事。我還在考慮中。
  • 整學期講題分散,抓不到重點;這堂課原本設置目的就是讓大家每週聽一個主題,沒有刻意規劃主題的連續性,最主要原因是人文社會藝術領域實在太廣泛,光挑選和確定人選就不容易,更不用說講者最後決定的講題;此外由於講者都非常忙,為了敲演講時間也不容易安排主題的順序,這真的是無可避免的遺憾。
  • 演講狀況未盡完美,例如講者聲音太小、演講功力不好、準備不足等等;這只能靠時間和經驗來累積適合人選,或者未來可以找常常聽外面演講的同學建議名單。當然名嘴是很難請到的。
  • 抱怨我朝令夕改:有同學很介意我期初說不點名、但期末卻要考試,老實說那是我痛苦的決定,也是為了尊重演講者而不得不做的權宜之計,不點名是尊重同學聽演講的意願,但是我們也要相對尊重演講者,畢竟是以學校名義邀請人家來對186人演講,如果每次都只有不到50人出席,即使講者不介意,我都會感到極度抱歉。這樣的期末考試效果其實出乎我意料的好,因為目的不在監督同學每堂課出席狀況,而是讓同學抒發感想,增加出席率只不過是刻意設計的副作用,而且我強調只要整個學期出席超過一半、而且用心聽講的同學,這樣的考試根本不算考試;而對於缺席頻繁的同學來說,可能就壓力大了些,尤其又是在最後一個月才宣佈這個考試。未來如果我繼續開課,一定會把這樣的考試列在課程規劃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