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每隔一兩年就會接到宏碁數創營的演講邀請,我總是樂於跟小朋友們分享數位創意的心得。當年宏碁數創營是在交大與宏碁共同創立的數創中心成立後,所舉辦的中小學競賽與推廣活動。現在營隊已經不再由數創中心主辦,而是交給大學生來籌劃執行,辦活動不是件簡單的事情,能夠每年順利舉辦營隊,我不得不對交大學生們的熱情與能力,以及宏碁願意每年贊助這個活動的心意,衷心感到佩服。
回頭看看數創營的活動內容,七年了,學生的創作類型和使用的工具愈來愈多元,技術上的進步不可同日而語。不過,所呈現出來的作品內涵,卻僅止於身邊人事物以及熱門話題的關心,極少具備大視野、文學、歷史、或特殊議題的關注。其實以上的感想,與其說是對孩子們過高的期望,倒不如說是對指導老師們的期許。
指導老師在孩子們選擇主題和工具上,必然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參加競賽當然都要和每年的活動主題相關,但不必然非要趕上流行話題的列車不可,應該還有更多更不一樣的想法與作法。把獲獎、得名擺一邊,做一個真正值得做的題目,我相信更能獲得評審委員的青睞。
February 11, 2008
January 11, 2008
到明道大學交朋友
既然小黃很有誠意的邀我參加明道數位設計系的工作坊成果展,當然一定要出席。結果人算不如天算,我和小黃兩顆頭腦還是搞錯時間,一路狂飆(後來還收了紅單!)才終於趕上...閉幕典禮~ 幸好還有時間把學生作品大致看過,後來系主任還大方請吃飯,真是羞愧的很,我根本是來白吃白喝的。
餐敘時和遠道而來的 Jerry 和 Joanne 還有何主任等老師們聊的很愉快,在新媒體、娛樂、設計的跨領域應用上,大家都是熱血澎湃啊。

工作坊網頁:Sense Machina
此次工作坊共分五組:機器家庭(Cyborg Home)、互動空間(Interactive Space)、進化義肢(Posthuman Prosthesis)、未來娛樂(Future Entertainment)、未來通訊(Future Communication),講師陣容堅強,除了澳洲進口的 Jerry & Joanne 之外,何宏文主任、陳合成、郭致良老師、還有自己人勝誠、英修、文禮,這麼多老師大軍壓境,想必學生們的壓力一定很大。各組的設計與實作雛形都很有趣,即使整體來說在內容和技術上略顯青澀,但就大學部學生而言,能在短短五天有這樣的成果,誠屬不易。最重要的是能獲得 Learning by Doing 的經驗與樂趣。
餐敘時和遠道而來的 Jerry 和 Joanne 還有何主任等老師們聊的很愉快,在新媒體、娛樂、設計的跨領域應用上,大家都是熱血澎湃啊。

工作坊網頁:Sense Machina
此次工作坊共分五組:機器家庭(Cyborg Home)、互動空間(Interactive Space)、進化義肢(Posthuman Prosthesis)、未來娛樂(Future Entertainment)、未來通訊(Future Communication),講師陣容堅強,除了澳洲進口的 Jerry & Joanne 之外,何宏文主任、陳合成、郭致良老師、還有自己人勝誠、英修、文禮,這麼多老師大軍壓境,想必學生們的壓力一定很大。各組的設計與實作雛形都很有趣,即使整體來說在內容和技術上略顯青澀,但就大學部學生而言,能在短短五天有這樣的成果,誠屬不易。最重要的是能獲得 Learning by Doing 的經驗與樂趣。
January 7, 2008
Happy Hour: 我們只不過是動物
以下文字是今年一月份 Happy Hour 我所講述主題的摘要文字,主要是最近幾年對於關係模式(Pattern of Relationship)的興趣,以及閱讀過「The Social Atom(隱藏的邏輯:掌握群眾行為的不敗公式)」的心得(這是本非常棒的書,每個人都應該仔細閱讀)。
----
無論在野生自然環境或人群聚集的都市環境中,我們都會發覺許多隱然存在的規律性,那不是律法與制度,而是一種自然的秩序與驅動力。在人類社群中,人們很自然會形成各種群體(膚色、種族、地理區域、年齡、工作、喜好等)。由於群體是個體的集合,為了了解群體,我們往往很直覺的想先研究個體,接著我們會發現個體實在太難以了解,反倒是群體行為還有跡可循,這和野生動物的群聚行為大致吻合。往水池裡撒入飼料之後蜂擁搶食的魚群,和飢餓許久的學生們看見整桌的pizza時所表現的群體行為,其實非常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身為人類總是要顧及禮讓)。

動物群聚的本能是為了自我保護、追求自身利益。推舉領袖的行為雖然看似與追求自身利益相左,但卻是集體決策之下的產物,用以追求群體利益,在此狀況下,個體利益便會獲得一定程度的保障。動物之間的合作與追求自身利益也看似無關,但如果合作掠食所獲得的利益遠大於獨自掠食,這時候合作就變成必要了。
群聚也會同時形成族群隔離現象,除了少數政治力與種族意識操作下的族群隔離(這只有人類會發生),多數隔離其實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這是「西瓜偎大邊」的道理。當個體聚集成為群體後,常發生很多不可思議又有趣的事情,例如幽靈塞車現象,明明沒有發生車禍卻發生嚴重塞車,其肇因也許只是某個人多踩了幾下煞車,後面的車輛經過連鎖反應後就塞住了,常開車的人一定很有經驗。
群聚效應有一種很可怕的現象:情緒感染與擴大作用,也就是在運動會、狂歡、熱門演唱會、抗議、暴動中所呈現出來的群體行為。愉悅情緒的感染是我們所樂見的,如果換作是仇恨與報復,就會變為暴動或戰爭中的屠殺行為,或者轉變為恐怖的「我族中心主義」。即便是快樂的情緒感染,也容易產生狂亂與激情、過動與偏執,稍加不注意就會失控。這些群聚現象的個體所表現出的智慧其實很簡單(或者說智慧不高,哈哈),不相信的話自己去觀察各種群體活動、群眾運動、造勢活動等,肯定有趣。
人類觀察星象的歷史十分久遠,以火星為例,過去人們總認為火星在天空運行的軌跡十分混亂,但哥白尼分析火星軌道資料並大膽假設,發現其實軌道十分單純--火星只不過是繞著太陽運行,這是典型的「複雜現象背後的簡單事實」。這也是近年來社會學和經濟學熱門的觀點,群聚現象包括群聚組織和行為模式,人類社會如果是一個大型的群體,個體就是「社會原子」,這些原子之間的交互關係與效應,便可用社會物理學加以研究,例如人潮移動時所呈現的流動現象,即符合自然界的粒子運動。在化學上,我們知道碳原子就是碳原子,但是當碳原子以不同的方式組構(也就是關係模式),便會形成截然不同的物質,我們稱作碳的同素異形體(Allotropes of Carbon),包括:鑽石(Diamond), 石墨(graphite), 六方碳(lonsdaleite), C60, C540, C70, 無定形碳(amorphous carbon)和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等。
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軌跡、特徵都很複雜,但只要我們夠敏銳,都能察覺出豐富的訊息。上述人潮流動的例子,最經典的算是 Helbing 對於人潮中分流與動線的研究,他甚至可以用程式完整模擬人潮流動,而他並不需要事先了解人潮中每個人的知識背景或者心裡在想什麼,因為此刻他們都只是社會原子,依照直覺的反應在運動。
英國哲學家懷海德說道:「科學思想的目標,是在特例中發現通則,在無常變化中看出永恆不變」。群論(Swarm Theory)便是一門研究群體行為與現象的科學,跨足傳統的科學與人文社會領域,就像蝴蝶效應中所論及的非線性或動力系統(non-linear and dynamic system),一個細微的變化,將會招致巨大的改變。可以這樣說明:有兩個相關的事件 A & B,事件 A 發生之後影響了 B,事件 B 回過頭來影響 A 造成更大變化,如此累積影下來,勢必成為巨大的改變。股市行情的震動、橋的晃動、麥克風與喇叭間的回授(feedback)效應都是具體例證。
古人的智慧已經告訴過我們這些道理,成語中常見的:順水推舟、船到橋頭自然直、不抵抗就加入、物極必反、富不過三代、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等,都是智慧與經驗的話語。人自以為偉大,卻經常忽略了一個事實:我們還是動物,脫離不了動物性本能的反應。感性、理性與好壞無關,關心、善意、利他、犧牲、固執、偏執、貪婪、自私、謊言、詭計、殘暴都是動物性本能的延伸與放大,姑且讓我隨便給個數字,我認為人類大腦中原始本能佔了絕大部份,包括情感、感性的部份,佔了 95% 以上;剩下不到 5% 是理性思惟和推理能力構成的一層薄殼,就是這層薄殼讓人類擁有了發展文明的能力。我們千萬別妄自菲薄,95% 的原始本能不會憑空消失不見,那雖然是支配我們各種豐富情感與創意的來源,卻也是長久以來被我們試圖抹除與否認的部份。我們必須認真看待自己動物性本能的部份、也持續開發理性的部份,不要再妄想人類是「純理性的動物」,這句話基本上是矛盾的,既然是動物,就不會是純理性。
We are animals. We can't be purely rational.
----
無論在野生自然環境或人群聚集的都市環境中,我們都會發覺許多隱然存在的規律性,那不是律法與制度,而是一種自然的秩序與驅動力。在人類社群中,人們很自然會形成各種群體(膚色、種族、地理區域、年齡、工作、喜好等)。由於群體是個體的集合,為了了解群體,我們往往很直覺的想先研究個體,接著我們會發現個體實在太難以了解,反倒是群體行為還有跡可循,這和野生動物的群聚行為大致吻合。往水池裡撒入飼料之後蜂擁搶食的魚群,和飢餓許久的學生們看見整桌的pizza時所表現的群體行為,其實非常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身為人類總是要顧及禮讓)。

動物群聚的本能是為了自我保護、追求自身利益。推舉領袖的行為雖然看似與追求自身利益相左,但卻是集體決策之下的產物,用以追求群體利益,在此狀況下,個體利益便會獲得一定程度的保障。動物之間的合作與追求自身利益也看似無關,但如果合作掠食所獲得的利益遠大於獨自掠食,這時候合作就變成必要了。
群聚也會同時形成族群隔離現象,除了少數政治力與種族意識操作下的族群隔離(這只有人類會發生),多數隔離其實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這是「西瓜偎大邊」的道理。當個體聚集成為群體後,常發生很多不可思議又有趣的事情,例如幽靈塞車現象,明明沒有發生車禍卻發生嚴重塞車,其肇因也許只是某個人多踩了幾下煞車,後面的車輛經過連鎖反應後就塞住了,常開車的人一定很有經驗。
群聚效應有一種很可怕的現象:情緒感染與擴大作用,也就是在運動會、狂歡、熱門演唱會、抗議、暴動中所呈現出來的群體行為。愉悅情緒的感染是我們所樂見的,如果換作是仇恨與報復,就會變為暴動或戰爭中的屠殺行為,或者轉變為恐怖的「我族中心主義」。即便是快樂的情緒感染,也容易產生狂亂與激情、過動與偏執,稍加不注意就會失控。這些群聚現象的個體所表現出的智慧其實很簡單(或者說智慧不高,哈哈),不相信的話自己去觀察各種群體活動、群眾運動、造勢活動等,肯定有趣。
人類觀察星象的歷史十分久遠,以火星為例,過去人們總認為火星在天空運行的軌跡十分混亂,但哥白尼分析火星軌道資料並大膽假設,發現其實軌道十分單純--火星只不過是繞著太陽運行,這是典型的「複雜現象背後的簡單事實」。這也是近年來社會學和經濟學熱門的觀點,群聚現象包括群聚組織和行為模式,人類社會如果是一個大型的群體,個體就是「社會原子」,這些原子之間的交互關係與效應,便可用社會物理學加以研究,例如人潮移動時所呈現的流動現象,即符合自然界的粒子運動。在化學上,我們知道碳原子就是碳原子,但是當碳原子以不同的方式組構(也就是關係模式),便會形成截然不同的物質,我們稱作碳的同素異形體(Allotropes of Carbon),包括:鑽石(Diamond), 石墨(graphite), 六方碳(lonsdaleite), C60, C540, C70, 無定形碳(amorphous carbon)和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等。
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軌跡、特徵都很複雜,但只要我們夠敏銳,都能察覺出豐富的訊息。上述人潮流動的例子,最經典的算是 Helbing 對於人潮中分流與動線的研究,他甚至可以用程式完整模擬人潮流動,而他並不需要事先了解人潮中每個人的知識背景或者心裡在想什麼,因為此刻他們都只是社會原子,依照直覺的反應在運動。
英國哲學家懷海德說道:「科學思想的目標,是在特例中發現通則,在無常變化中看出永恆不變」。群論(Swarm Theory)便是一門研究群體行為與現象的科學,跨足傳統的科學與人文社會領域,就像蝴蝶效應中所論及的非線性或動力系統(non-linear and dynamic system),一個細微的變化,將會招致巨大的改變。可以這樣說明:有兩個相關的事件 A & B,事件 A 發生之後影響了 B,事件 B 回過頭來影響 A 造成更大變化,如此累積影下來,勢必成為巨大的改變。股市行情的震動、橋的晃動、麥克風與喇叭間的回授(feedback)效應都是具體例證。
古人的智慧已經告訴過我們這些道理,成語中常見的:順水推舟、船到橋頭自然直、不抵抗就加入、物極必反、富不過三代、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等,都是智慧與經驗的話語。人自以為偉大,卻經常忽略了一個事實:我們還是動物,脫離不了動物性本能的反應。感性、理性與好壞無關,關心、善意、利他、犧牲、固執、偏執、貪婪、自私、謊言、詭計、殘暴都是動物性本能的延伸與放大,姑且讓我隨便給個數字,我認為人類大腦中原始本能佔了絕大部份,包括情感、感性的部份,佔了 95% 以上;剩下不到 5% 是理性思惟和推理能力構成的一層薄殼,就是這層薄殼讓人類擁有了發展文明的能力。我們千萬別妄自菲薄,95% 的原始本能不會憑空消失不見,那雖然是支配我們各種豐富情感與創意的來源,卻也是長久以來被我們試圖抹除與否認的部份。我們必須認真看待自己動物性本能的部份、也持續開發理性的部份,不要再妄想人類是「純理性的動物」,這句話基本上是矛盾的,既然是動物,就不會是純理性。
We are animals. We can't be purely rational.
December 17, 2007
CMU-Portugal 人機互動合作學程

同梯的竹子艱苦奮戰數年之後,拿到金光閃閃的 CMU HCI 博士學位(應該是第一位獲得此學位的台灣人吧),最近更傳捷報,獲聘為 CMU 與葡萄牙官方學術合作計畫 CMU-Portugal 中 MHCI 學程的種子教師(助理教授)。該合作計畫是 CMU 全球佈局下跨國合作學程之一,專攻資通訊科技與人機互動。人機互動學程是和位於大西洋小島上的 Madeira 大學合作,該學位學程修業 14 個月,分為三學期,第一學期在 CMU 修基礎課程,第二、三學期回 Madeira 大學進行專案實作,與葡萄牙本地產業界進行產學合作。畢業取得 CMU 和 Madeira 大學雙學位。該學程學生只需付 Madeira 大學的學費,低於 CMU 學費的一半(真是誘人啊)。
November 16, 2007
人機界面匯集
Engadget: 可吹式界面(Blowable User Interface; BLUI)
縱情想像,使用者界面真的有無限的可能性。Georgia Tech 研究團隊利用吹氣進行電腦互動,對著螢幕吹氣就可以在螢幕上定位,原理其實很單純,用訊號分析筆記型電腦麥克風收到的氣音訊號頻譜,就可以分辨位置。武俠小說裡面的聽音辨位已經進化成聞氣辨位了!你最好不要呼吸,要不然未來的電腦很容易憑呼吸就能找到你。話說回來,這項科技對藝術家們來說,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又有好東西可玩了。
以下是 CMU 博士生 Johnny Lee 幾項非常棒的作品(他真有民胞物與的胸懷,處處為窮人著想!):
1. 全自動投影校正(Automatic Projection Calibration):利用影像處理方法做的窮人投影校正法,任何角度投影都可以瞬間校正,非常神奇。
2. 利用 Wiimote 製作的窮人多點觸控顯示器(Low-Cost Multi-point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Using the Wiimote):利用上述投影校正後的顯示裝置,加上若干紅外線LED以及紅外線攝影機,任何顯示器都可以變成多點觸控顯示器。
3. 台幣$500的攝影機穩定架($14 Steadycam):就是一堆管子、接頭、配重組裝出來的,市面上平價產品都至少要台幣五六千吧。
縱情想像,使用者界面真的有無限的可能性。Georgia Tech 研究團隊利用吹氣進行電腦互動,對著螢幕吹氣就可以在螢幕上定位,原理其實很單純,用訊號分析筆記型電腦麥克風收到的氣音訊號頻譜,就可以分辨位置。武俠小說裡面的聽音辨位已經進化成聞氣辨位了!你最好不要呼吸,要不然未來的電腦很容易憑呼吸就能找到你。話說回來,這項科技對藝術家們來說,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又有好東西可玩了。
以下是 CMU 博士生 Johnny Lee 幾項非常棒的作品(他真有民胞物與的胸懷,處處為窮人著想!):
1. 全自動投影校正(Automatic Projection Calibration):利用影像處理方法做的窮人投影校正法,任何角度投影都可以瞬間校正,非常神奇。
2. 利用 Wiimote 製作的窮人多點觸控顯示器(Low-Cost Multi-point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Using the Wiimote):利用上述投影校正後的顯示裝置,加上若干紅外線LED以及紅外線攝影機,任何顯示器都可以變成多點觸控顯示器。
3. 台幣$500的攝影機穩定架($14 Steadycam):就是一堆管子、接頭、配重組裝出來的,市面上平價產品都至少要台幣五六千吧。
October 15, 2007
概念車 Pivo 2
剛剛在癮科技看到的 Nissan 概念車 Pivo 2,輪子方向可以任意轉動,所以各種方向的行進都難不倒它(螃蟹一呀爪八個...)。其實自從 MIT Media Lab 的 Wheel Robot 原型和概念車發表之後(或見前文),概念車的設計才正式打破一定要擺引擎、輪子只能往前轉的限制,在此之前各家的概念車造型幾乎是換湯不換藥,想想看,引擎就前置、後置兩種,輪子就是三、四輪、要不六輪以上卡車,車門就側開、橫開、上掀、翼展幾種開法,其他能玩的就是車燈、車窗、線條、曲線、顏色、外裝的變化。唯有當引擎和輪子的限制被打破,車子才終於回歸更簡單的設計。至於輪子何時會消失,大概要更久了吧。
不過仔細端詳 Pivo 2 的造型,好像有點眼熟,那不是柯國隆駕駛的指揮艇嗎?
不過仔細端詳 Pivo 2 的造型,好像有點眼熟,那不是柯國隆駕駛的指揮艇嗎?
October 11, 2007
LCD & DLP 差異真的要眼見為憑
為了挑選二館評圖教室的單槍投影機,找了 T 牌兩部不同投影技術的機器來試。兩年前比較過 LCD 和 DLP,看過幾張照片後就高下立判,DLP 完全只適合文字和區塊圖形為主的簡報,看起照片慘不忍睹。今天的殘酷大考驗比兩年前多花了五分鐘,仍然輕易比出高下,就設計領域的需求來說,還是 LCD 勝出。就亮度、顏色表現上,3000 流明 LCD 還是勝過 3500 流明 DLP。在漸層變化較多的照片上(例如雲層),DLP的高對比仍然過於突兀,損失很多光影變化的細節,所以像是雲、人的頭髮(尤其淡色頭髮)、物體表面變化等,都是 DLP 的弱項。不過以進步的速度來看,假以時日 DLP 也許有翻身的時候。
推薦科技新品報導網站 Engadget
網路新品快報和評鑑報告淹腳目,品質參差不齊,要不就是文字乏味,然而花點時間篩選,還是可以找到不少優質網站,Engadget 就是其中佼佼者。從最早的國際英文版 Engadget 我就是忠實讀者,它以快速反應、內容完整而不贅言得到我的青睞,但是它作者群的幽默文筆才是讓我一而再、再而三再訪的原因。
為了造福中文讀者,Engadget 中文版隨之誕生。當初我對 Engadget 中文版並不表樂觀,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懷疑翻譯者是否能忠實翻譯原作的本意和幽默語氣,因為其中牽涉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不到一年我就舉手投降了,因為中文版的翻譯不僅得體,其中的幽默笑點竟然都還「本土化」了,有時候我真的笑到岔氣。不僅僅於此,中文版除了翻譯之外,還扛起報導亞洲新品的任務,經常出現亞洲地區的專屬報導。最後,中文版的名稱才是令人折服的創意~「癮科技」(Engadget),字音字義都照顧到了,了不起!
Engadget 英文版 - Engadget 繁體中文版
為了造福中文讀者,Engadget 中文版隨之誕生。當初我對 Engadget 中文版並不表樂觀,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懷疑翻譯者是否能忠實翻譯原作的本意和幽默語氣,因為其中牽涉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不到一年我就舉手投降了,因為中文版的翻譯不僅得體,其中的幽默笑點竟然都還「本土化」了,有時候我真的笑到岔氣。不僅僅於此,中文版除了翻譯之外,還扛起報導亞洲新品的任務,經常出現亞洲地區的專屬報導。最後,中文版的名稱才是令人折服的創意~「癮科技」(Engadget),字音字義都照顧到了,了不起!
Engadget 英文版 - Engadget 繁體中文版
October 5, 2007
驀然回首...
招生季節又到,網站上過時資訊也該儘速更新,在這個學生比老師還忙碌的時代(不知道學生們在忙什麼,我已經忙到每天睡眠不足了,也許學生和我對於「忙」的定義不同吧),很多時候還是要靠老師親自下海,否則事情會延宕的很嚴重。更新網頁資訊的同時,才赫然想起伺服器上的系統和服務都十分老舊了。上回想到這件事情竟然已經是好幾月前了!
主要伺服器雖然已經想升級想了很久,但仍舊用著 Fedora Core 1,沒看錯,是 FC1 喔。實在沒辦法,這個升級牽一髮動全身,必須嚴密規劃備份和升級步驟,免得整個研究所網路掛點,偏偏實在抽不出夠長的時間來做。人家 MySQL 已經到第五版了,我們還在用 3.x 喔,想裝個新版 MovableType 或 WordPress 都沒辦法(必須要 MySQL 4.x 以上)。
一時之間我竟然動了「就現在來升級吧」的念頭,還好理性戰勝逞強之氣,否則未來一兩週熬夜狀況必定更加嚴重,我那已經健康亮黃燈的身體恐怕吃不消。驀然回首...不久之前還津津樂道於連熬三天夜的戰績,現在已經沒有辦法再逞強了,只要熬一天夜、隔天必定進入神志不清、半昏迷狀態。
主要伺服器雖然已經想升級想了很久,但仍舊用著 Fedora Core 1,沒看錯,是 FC1 喔。實在沒辦法,這個升級牽一髮動全身,必須嚴密規劃備份和升級步驟,免得整個研究所網路掛點,偏偏實在抽不出夠長的時間來做。人家 MySQL 已經到第五版了,我們還在用 3.x 喔,想裝個新版 MovableType 或 WordPress 都沒辦法(必須要 MySQL 4.x 以上)。
一時之間我竟然動了「就現在來升級吧」的念頭,還好理性戰勝逞強之氣,否則未來一兩週熬夜狀況必定更加嚴重,我那已經健康亮黃燈的身體恐怕吃不消。驀然回首...不久之前還津津樂道於連熬三天夜的戰績,現在已經沒有辦法再逞強了,只要熬一天夜、隔天必定進入神志不清、半昏迷狀態。
October 3, 2007
關於 Deutzer Bridge
為了明年在科隆的藝術展,三個單位都積極準備中,未來將陸續整理一些相關資料順手放上來,作為參考。
我們展場是位於 Deutzer Bridge (德文 Deutzer Brücke) 內部,而不是橋面上或橋下。這座橋的內部是一個狹長空間,總長度約 340 米,以橋墩為分界分隔為三個區段,長度各約為 130m、180m、120m。橋面寬 12m,內部寬約 10m。內部空間高度不一,因為每段空間的地板隨著橋結構而成為拱形,兩段交接處高度最大,約 5m,每段中央高度最小,約 3m。內部空間的精確尺寸尚待詢問。
以下是收集到的資料(持續更新):
- 基本資料之一、之二:含結構尺寸
- Wikipedia 資料(德文)
- Wikimapia 資料(德文)
- 科隆市所屬橋樑介紹
- 橋面上全景圖 - 夜間全景圖 - 大全景圖 - 全景圖
- flickr - fotocommunity
- 3D model for Google Earth
- Brueckenweb
- BrückenMusik 12 - News
- Art Installation, June 2004
- WDR Online: Kunst in der Deutzer Brücke
- „Übermn Fluss“ - Mediengestaltungs Blog 文章
- DRITTES UFER: Ein Multimedia-Ereignis in der Deutzer Brücke, Köln
我們展場是位於 Deutzer Bridge (德文 Deutzer Brücke) 內部,而不是橋面上或橋下。這座橋的內部是一個狹長空間,總長度約 340 米,以橋墩為分界分隔為三個區段,長度各約為 130m、180m、120m。橋面寬 12m,內部寬約 10m。內部空間高度不一,因為每段空間的地板隨著橋結構而成為拱形,兩段交接處高度最大,約 5m,每段中央高度最小,約 3m。內部空間的精確尺寸尚待詢問。
以下是收集到的資料(持續更新):
- 基本資料之一、之二:含結構尺寸
- Wikipedia 資料(德文)
- Wikimapia 資料(德文)
- 科隆市所屬橋樑介紹
- 橋面上全景圖 - 夜間全景圖 - 大全景圖 - 全景圖
- flickr - fotocommunity
- 3D model for Google Earth
- Brueckenweb
- BrückenMusik 12 - News
- Art Installation, June 2004
- WDR Online: Kunst in der Deutzer Brücke
- „Übermn Fluss“ - Mediengestaltungs Blog 文章
- DRITTES UFER: Ein Multimedia-Ereignis in der Deutzer Brücke, Köln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