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October 7, 2005

Lisbon散記(4): 關於吃

這次 eCAADe 會議給我的驚奇來自於主辦者的待客之道,他們不僅熱心、細心,而且在餐點招待上真是好到沒話說。從會議開始前一天的提早報到程序就讓人稱讚不已,縱使知道提前報到人數不多,滿桌的點心飲料、一點也不吝嗇,更不用說那令人回味再三、道地的葡式蛋塔。
  • 每日營養早餐:
  • 城堡內的雞尾酒會:
  • 博物館中的晚宴:
  • 露天用餐區:
  • 中國菜;
  • 印度咖哩:
  • 咖啡:很奇怪的,在咖啡周邊幾乎很少看到奶精或牛奶。

未完待續~

Lisbon散記(3): 里斯本印象

里斯本給我的印象十分強烈。兩個世紀以來這個城市歷經三次大災難:地震、海嘯、火災,使得市區幾乎全毀,沒落之後的葡萄牙重建之路艱辛而漫長,是歐盟中最窮的國家。1990年中期接受歐盟經濟援助,在有效的重建計畫下,里斯本開始活力旺盛的經濟復甦計畫。

整體來說,里斯本和台灣大城市沒有兩樣,該有的好習慣、壞習慣、怪現象都差不多,所以台灣人初抵里斯本應該可以很快適應。不過,最大的不同有哪些呢?
  • 物價低廉:物價和台灣差不多,大約是西班牙一半。3 Euro (= 120 NTD)以內就可以順利解決一餐,地鐵票價 1.2 Euro、海洋館門票 10 Euro,都不貴,所以我帶的 200 美金旅支只兌換了 100 就用一個禮拜。
  • 交通便利:地鐵、公車、幹線公車、夜間公車、電車、渡輪構成一個棉密的運輸網,有多種付費方式,還有單次、一日券、十次券等不同類型儲值卡,十分好用!
  • 重車滿街跑:不知道為什麼,絕大多數的機車都是重型機車,滿街都是!
  • 歐洲小車滿街跑:幾乎看不到日系車種。
  • 美女也滿街跑:南歐美女真不是蓋的,臉型輪廓清晰柔美、體態適中而豐滿,讓兩位單身漢下定決心以後要到Lisbon養老。
  • 美不勝收的拼貼瓷磚:瓷磚有什麼好保存的?但葡萄牙人熱愛手繪瓷磚、拼貼瓷磚、馬賽克瓷磚,從西元16世紀以來一直都有很豐富的歷史保存,不僅有專屬博物館,還變成一種特別的觀光紀念品。
  • 輪胎殺手的石頭路面:可能為了保留城市的歷史風貌,Lisbon很少看到柏油路面,絕大多數路面、人行道都是如瓷磚一般的石頭鋪面,不僅維修容易、還有不少拼花圖案呢,真是欣賞這類型的公共藝術。
  • 重視歷史:歷史建築、舊城區、紀念碑等都被完整保存,並賦予新生命。任何增建與保存措施都不會企圖喧賓奪主、也不會刻意將外觀除舊佈新。新市鎮、大型商場、運輸轉運站都移往城市郊區發展。

Lisbon散記(2): 全世界最大的pub

研討會結束的當天下午,除了快速瀏覽了新里斯本大學(Universidade Nova de Lisboa)的新行政大樓和號稱全歐洲第二大的Colombo購物商場之外,就是到晚上和Mauro約了聚會的舊城 Bairro Alto。

未完待續~

Lisbon散記(1): eCAADe 05 專題演講

整個大會最值得一提的莫過於專題演講(keynote speeches),並不是說所有發表論文都不值得聽,而是因為專題演講的主講者身分地位不俗、內容還都是最具前瞻性的研究。在此摘要記錄三場最精彩的演講。

» William Mitchell: Media Lab 的「未來都會車」研究
要設計一部未來都會車,我們腦中出現的念頭是什麼?不外乎小體積、低耗能、低污染、操控簡易,我們不會想到把引擎丟掉吧?但是 Media Lab 就是這麼大膽。他們認為引擎佔用太多體積、而且限制了車子外觀與性能的設計,所以引擎應該拿掉。但是沒有引擎怎麼讓車子動呢?為什麼不讓輪子自己去想辦法呢?於是輪子機器人(Wheel Robot)的概念應孕而生。未來的都會車每個輪子都是一具獨立的機器,有自己的動力系統和控制電腦,也就是一部四輪車就等於搭載了四部迷你引擎(當然就是四驅囉),每個輪子可以自由轉向,所以可以衍生出獨特的行車與操控方式。又因為沒有傳統的引擎室,車子體積可以更小、空間利用更為自由。Media Lab 已經開發出 Wheel Robot 的兩個實驗原型,第一部是裝在腳踏車的前輪,另一部則是除草車或高爾夫球車般大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方向盤是以無線方式控制車子,除了進行一般行車操控外,可以在停車時將方向盤卸下、走到車外遙控停車。超酷!

» Robert Aish: SmartGeometry Group 與 Generative Components
建築設計界已經花太多精力在 CAD/CAM Fabrication 的嘗試與錯誤中,很大的原因是一般建築背景的學生無法跨越數學、結構、力學等門檻,而與傳統結構工程師合作的結果又會讓設計與造形大打折扣,所以我們一直停留在原始的垂直相交結構上,而沒有進一步的發展。SmartGeometry Group 目的就是要填補這個空隙,讓建築師得以利用一套工具從造形到結構一次搞定。而這個神兵利器就是 Generative Components (GC),雖然學習曲線稍顯陡峭,一旦上手,它會是一個殺手級的自由形體設計工具。

» Antonio Camara: YDreams
YDreams是一個擅長於行動運算與遍佈運算的創意公司,他們做了不少有名的案子,從其網站即可得知。在演講中提到的一個創新想法,就是將新媒材的定義延伸到基礎科學,如化學。一個例子就是利用體溫觸發化學反應,在傳統紙張地圖上顯示多層資訊,沒有一個半導體、不需要一絲電流。這才叫做創新哪!

雷射切割機新玩法

依稀記得一年半之前,我在網路論壇中鼓勵學生開發新研究方向,我提到新媒材研究不是只有機器人、感應器、HCI、VR/AR才叫「新」,在 CAD/CAM 領域也應該可以發掘更多可能性,例如 Laser cutter 和 RP 就不是只能當作設計成果的輸出工具,它們也可以有新的玩法,當時我腦中就有一堆新議題。那個時候有部份學生認為這兩台機器除了當輸出之外沒有研究價值,他們希望我提出來給他們參考,我並沒有這麼做,一方面我認為這沒什麼好證明的,二方面我認為真有興趣的同學自然會自己想出題目,或者主動找我聊。世界上有什麼事情不能產生研究議題的?純粹看切入點和興趣而已。

前幾天因為有同學反應 laser cutter 出了問題,我花了點時間仔細研究設定和文件,發覺我說的一點也沒錯,雷射切割機能玩的比我想的還多。目前同學們大多只用到切割/切穿(cut through)的功能,卻忽略了蝕刻/雕刻(engrave)的好玩之處,二者其實最大差異是雷射功率與速度的操作,切割就是想盡辦法把功率/速度調到最大、把材料切斷,而蝕刻卻是想辦法用各種不同的功率/速度設定、刻出深淺不一的痕跡,可以用來雕刻、甚至切出非直角斷面!此外,我們還有一些有趣的小周邊沒有買,例如可以雕刻圓柱形物體(如玻璃杯)的旋轉軸,如果有的話,應用的範圍就更廣了。

上述這些玩法靠添加周邊或更動設定就可以搞定。另外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取得切割機的通訊協定,然後自己寫程式控制,如此一來更是海闊天空!唯一問題就是看看通訊協定是否可以從廠商方面取得、或者要來硬的(hack)而已。

相關網站:LaserPro Mercury 雷射切割機詳細資料雷射雕刻機應用適用於雷射雕刻/切割之材料

SonyEricsson BT Remote Control

原來 SE 也發行了這樣的小軟體~ Sony Ericsson Bluetooth Remote Control 讓你利用手機按鍵遙控電腦,有 PC/Mac 版,可惜 T610 不在支援範圍,殘念~ 支援手機系列包括:K600、K700、K750、S700、W600、Z520、Z800。

VR參考資料

這幾天在補充VR課程講義時,增補了一些不錯的資料:
  • A Critical History of Computer Graphics and Animation:由 Wayne Carlson 教授 (Ohio State Univ.) 整理的電腦繪圖與動畫重要歷史,用作他的課程輔助資料。雖然他謙稱還不夠完善,但卻已經是我看過最完整的歷史,其內容著重於設計與應用,並非從 CS 角度出發。
  • Haptic Issues for Virtual Manipulation:談空間中利用觸覺為基礎的虛擬操作,是任職於微軟研究中心的 Ken Hinckley 的博士論文(1996)。

September 8, 2005

講座工作日誌

(09/09更新) 以下是「人文社會藝術講座」接洽演講者的工作日誌。邀請校內老師們總是容易得多,除了交大原有班底之外,今年找了新到任的兩位教授(帥哥美女搭配):

  • 傳科系的林崇偉教授,他除了是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外,業界工作經驗也很豐富,專長於網路傳播、數位內容、電子商務;
  • 人社系的段馨君教授,UCLA戲劇劇場博士,曾在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工作,舞台表演經驗豐富,過去曾經當過模特兒,還是公費出國。

原有的班底是科幻中心主任葉李華(科科王子)和師奶殺手張基義老師(今年榮昇建築所所長)。這樣還不夠,得另外再找兩位才能湊足校內老師六位的底限。

校外講師聯繫狀況比較慘烈,大家都是大忙人。先講任務失敗的部分:

  • 兒童文學作家林真美去年因為彰化師院課程衝堂無法前來,今年又是同樣狀況。唯一辦法是明年我們改上課時間,真是艱困。
  • 舞蹈家羅曼菲老師因為身體健康理由婉拒,希望她早日恢復,重現舞台風光。
  • 台大戲劇所紀蔚然老師因為太忙無法前來。
  • 田野作家劉克襄先生是台灣生態保育鬥士之一,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可惜因為每週三晚上有定期會議而作罷。
  • 飲食文化專家、亞都飯店總裁嚴長壽先生因為行程已滿,殘念。去年嚴先生也是行程滿滿滿,明年大概要提前幾個月預約才有可能。
  • 外型甜美的配音員王瑞芹小姐配過無數卡通動畫片的配音員,最近以卡通「我們這一家」中的花媽腳色在網路上竄紅,可惜她不習慣面對這麼多人演講,未來有機會辦小型聚會再說。

任務成功(或即將成功)的部份:

  • 政治漫畫家兼甲馬創意總監魚夫先生因為已經成為交大建築所一份子,邀請他如探囊取物(笑)。有趣的是來交大後他打算重新學習建築,過去這個暑假他都在國外旅遊並研究建築,果然體力、毅力、與財力過人。
  • 空拍攝影家齊柏林是《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特約攝影,出版多本攝影專輯,還是2003 Johnnie Walker 夢想資助計畫得獎人之一。今年我們要聽聽這位夢想家兼探險家的空中攝影之旅,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樣。
  • 柴松林教授是國策顧問、消費者保護先驅,還是人口與統計專家。
  • 黃心健是科技藝術界十分活躍的藝術家,各類新媒體藝術、互動藝術都有他的作品,現在是交大應藝所兼任講師。

還有進行中的任務:

  • 音樂創作者雷光夏:老朋友了,已經聯絡上,確認時間中。
  • 人氣作家王文華:尚未回音。
  • 知名鋼琴家黎國媛:聯繫中。
  • 奧美廣告榮譽董事莊淑芬小姐:聯繫中。

September 3, 2005

[翻譯] 建築營造業轉型與文件傳遞標準:aecXML 和 IFC 躍居要角

本文譯自 2005 八月號 Cadalyst 雜誌 AEC From the Ground Up「建築產業透析」專欄 pp.48-49,作者 H. Edward Goldberg 是執業建築師兼產業評論家。由於翻譯授權限制,所以僅刊出第一節。未來全文將以課堂講義形式發佈。

當建築設計與營建產業逐步採用虛擬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s, BIM)的概念,從業人員無不殷切期盼眾多軟體之間能有共通的交換標準,使得資訊分享更為便利,而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採用獨立的外部標準。

----------------------------------------
初窺 IFC
到底 IFC 是什麼呢?IFC 是一套由 IAI(國際協同作業聯盟 www.iai.org)開發的資料模型(data model),用來描述營建產業中 3D 建築物件之間協同運作的機制與內容。IAI 是國際標準組織(ISO)的分支單位,主要職責是管理 IGES 和 STEP 等資料標準。

IFC 系統是既是一套資料呈現標準,也是一套檔案格式,其原則是將建築營造 3D 模型與圖形等數位元件視為真實世界的物件來定義,目的是讓建築上的 CAD 使用者能在不同軟體間交換設計資料。它所採用的物件化概念稱作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築資訊模型)。

就拿一道由木板和石膏板層疊所構成的牆來說,在 IFC 格式中,所有元件的資訊,包括面積,都儲存在文字資料檔內。只要認得 IFC 格式的軟體都可以解讀這些資料,於是我們便可以把資料傳到其他軟體進行估價和專案管理之類的工作。當然,IFC 的責任是讓不同公司的軟體間的資料交換有標準可循,同一家公司的軟體之間怎麼交換資料就是軟體公司自己的問題了。

主流產品如 Autodesk 的 Architectural Desktop (ADT) 和 Revit、Bentley 的 MicroStation Architecture、以及 Nemetschek 的 Allplan 都支援以 IFC 格式傳遞資料,Vectorworks Architect 則正在考慮增加這方面的支援。其他一些專門用途的軟體也已經支援 IFC 標準了。

IAI 的 IFC 系統除定義了建築產業中(幾乎)所有的物件外,還包括一個純文字的儲存結構。採用純文字格式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能夠真正的行遍天下。當然每套 CAD 軟體可以有自己儲存資料的方式,而透過 IAI 所提供的 Save As IFC 和 Read IFC 機制,則可將 IFC 的物件定義與軟體內部的物件定義相互對照與轉換。由於此程序十分嚴謹,理論上任何支援 IFC 讀寫機制的產品之間都可以進行資料轉換。雖然當初 IFC 的研發主要是為了圖形呈現與物件模型系統,但最近的發展已經逐漸將其領域延伸到估價、專案管理、以及其他非圖形資料上。

未完...【因授權限制,翻譯全文僅以紙本講義形式發佈】

September 1, 2005

eCAADe行程

今年 eCAADe 2005 由葡萄牙 Instituto Superior Técnico (IST) 主辦,本屆主席是之前唸 MIT 的 José Pinto Duarte。行程如下(都是當地時間):
  • 9/19 KL-0878 19:15 離境
  • 9/20 KL-0878 05:30 抵達 Amsterdam,轉 KL-1693 11:00 起飛-12:55 抵達 Lisbon。旅館 Hotel A.S. Lisboa (Av. Almirante Reis, 188, Lisboa, 1000-055. +351-218-429-360)。參加 Generative Component Workshop 最後半天活動。
  • 9/21 eCAADe Day 1: 開幕,Bill Mitchell 演講,幫怡成拿資料,下午ohno報告。
  • 9/22 eCAADe Day 2: 下午我報告。
  • 9/23 eCAADe Day 3: 下午max報告。
  • 9/24 下午參加 Sintra/Estoril/Caboda/Roca 之旅。
  • 9/25 中午 KL-1694 13:55 離境 Lisbon,17:55 抵達 Amsterdam。轉 KL-0877 20:00 飛往台北。
  • 9/26 KL-0877 17:30 抵達台北。


簽證:
葡萄牙無在台辦事處,不是將護照寄到澳門或葡萄牙辦,就是要辦其他國家申根簽證。我在 Amsterdam 過境,可以因為前述理由辦荷蘭簽證(已詢問過荷蘭辦事處);而 Ohno & Max 因為還要到英國、西班牙,他們辦停留時間最久的西班牙簽證。

課程延誤:
程式設計延一週、新媒材商量中、講座課照常(李華講演,自己人代班)。